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灵的迁徙与精神的抵达

——评安宁散文集《迁徙记》
◎周其伦
  3月19日,我们当年几位知青又一次回到了40年前落户的重庆茶山竹海坡下,站在这块我们曾经触摸过四五年的土地上,每个人的感受自然千差万别,但有一种叫情感的依恋却挥之不去。联想到我近几天阅读到的内蒙古作家安宁的散文集《迁徙记》,更是能够感受到人生历程中那一个又一个的心灵游走历程,作者真诚面对“迁徙”的心路,淡定的叙述中与我内心的波澜彼此呼应,足以让我们领悟到一种有情感温度的精神抵达。

  《迁徙记》今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安宁安排了《长在田园》《读在校园》《行在草原》三个大的版块、用10篇各自独立的文章,洋洋洒洒记录着作者在成长、求学、闯荡等各种情态下的微妙心境,清婉的记录与亲和的讲述相生相伴,形象逼真地再现了80后那一拨人内心激荡经年的迁徙流变,在绵密的人性依恋和宽阔的情怀传承上,以点带面地表达出一群人的命运抗争和情感纠结。既是作者心灵迁徙的真实写照,又预示着我们对美好精神家园的垂注与期冀,丰赡的文学况味悄然弥漫。

  《迁徙记》落脚于作者内心的个体体验,烛照的却是宽广无比的寻常人家生活情态。“我常常想,我为什么会从山东行至内蒙古,并定居在北疆这片大地?在此之前,乡村长大的我,从未想过会与草原产生交集。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四处旅行的人,大部分时间,我都宅在房间里,读书,或者写作。但我却一直走到了中国的最北方,体验了零下三四十度的高寒,和夏日草原上万马奔腾的辽阔。我想了很久,最后,将其归之于命运。”这是作者一段极富感情色彩的独白,文字的肌理纤毫毕现、活色生香,不难品味出她因何迁徙、迁徙何处、以及迁徙对于她抑或是他们那一代人的苦苦追求与深深渴望,这里有不安,有躁动,而更多的则是不甘。外面的世界他们未必知道,远处的壮观也并非一定就旖旎美艳,但是他们被“命运”这个最捉弄人的劳什子时刻地左右着,如同有什么奇幻在勾引着人们的遐想,于是迁徙便成为一种常态,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按照《迁徙记》的脉络,从作家个人的足迹渐渐发力,从安静的田园,到青葱的校园,再到广袤的草原,每一步都云蒸霞蔚,每一步都历尽艰难。书中所选事例代表着作家个人对一代人迁徙历程的思考定位,关涉地理行走,饱含人间观察,既可以看成是一个人迁徙史的娓娓道来,也可以是对大范围多层次迁徙“流动人群”的观察笔记,更可以把它看作是从乡村闯荡到城市的80后和90后这两代人,从精神层面对彼处的一种眺望。

  作者认为,每个写作者都具有双重人生,一重是现实,一重是文字,她自己非常自得于自己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长在田园》里,作者是那个孤独的长不大的小女孩,整天就幻想着什么时候,秋收能够结束,大雪覆盖了整个的田野,一切都寂静下来,终于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地睡下了。《读在校园》着重描写了她的鲁院生活,就是这方小小的天地里,有最让她喜欢的安静所在,也有了她最虔诚的文学修行。到了《行在草原》,我们就能够读出底层生活的本色和粗粝,这里有浩浩荡荡的马场,这里有冰天雪地的荒原,有与牧民亲密无间的奶牛和羊群。某一个冬日,在附近洒满阳光的河岸上,顺着牧民砸开的厚厚的冰洞,探下头去,汲取河中温热的水,个中的惬意无与伦比。最让作者动心的,是那些无忧无虑的牛羊,它们会在小镇的公路上散漫游走,犹如乡间漫无目沿街而行的孩子。

  阅读安宁的《迁徙记》,这样具有洞见力量的文字俯拾皆是:“人类当然没有鸟儿的自由,可以无牵无挂地,从漫天大雪的北方,飞往春意盎然的南方。我们背负了太多的责任与压力,生命中那些理想的去处,到最后常常成了虚无缥缈的空想……那些因旅行而路过的城市,并不能浸润我的灵魂。它们常常以浮光掠影、转瞬即逝的模糊印记,从我的生命中消失。”独特的心灵索求和对人间情怀的追问跃然纸上,让我们不由得对她的作品多了一些艺术质感的认知。作者还力图用情真意切的笔墨凸显出自己迁徙的心路,以小见大地折射出国人无数次潮起潮落的迁徙壮阔,文字温暖沉郁还兼具幽默犀利,其个性化强烈的散文风格再次得到了集中展示。

  作者的命意还在于从一个更为高远的地方去打量、审视人类永不停息的迁徙步履,用艺术的笔法去探寻铺天盖地的城市化进程,这种发自精神内里的大胆探寻,我个人觉得这才是《迁徙记》的最大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评安宁散文集《迁徙记》
◎周其伦
~~~◎梁一儒
~~~◎张无为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北国风光
   第06版:文艺评论
   第07版:文化
   第08版:彩虹
心灵的迁徙与精神的抵达
《小说创作新论》的实践意义
白立平歌词的民族性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