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蒙古生态文学风光无限

◎院秀琴
蒋希武 摄
  古老而神奇的内蒙古大地,每一寸都书写着诗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文学。广袤、质朴的草原气韵,孕育和涵养出的文学作品,绕不开一个永恒的主题——生态。我区各民族作家忠实地记录着草原生态的每一步脚印,用作品凝结成内蒙古大草原厚重的灵魂。

  为总结我区生态文学创作的经验和成就,激发生态文学创作的潜能与活力,推动生态文学繁荣发展,在内蒙古自治区文联4月10日举办的“回顾与展望——内蒙古生态文学论坛”上,来自区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我区生态文学的发展。

  佳作迭出:生态文学成果丰硕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纳·赛音朝克图、玛拉沁夫、阿·敖德斯尔、扎拉嘎胡、安柯钦夫等作家的作品中,已经有很多关于草原生态的内容,到如今,70年的砥砺奋进、70年的铿锵前行,书写草原生态的文学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如艾平的《聆听草原》,满都麦的《碧野深处》《圣火》《元火》等。特别是肖亦农的《毛乌素绿色传奇》荣获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今年4月12日,肖亦农的作品《穹庐》荣获第15届十月文学奖长篇小说奖。这些作品,都成为我区生态文学发展的重要成果。

  在“回顾与展望——内蒙古生态文学论坛”上,内蒙古大学教授苏尤格总结了新时期蒙古文生态长篇小说取得的成就:新时期蒙古文生态小说创作自1980年初开始,满都麦是较早发表生态小说而且写得较好、较多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如《雅玛特老人》《猎人和四耳狼》《瑞兆之源》等,反映了大自然的创伤、环境的破坏、生态的恶化等问题,并用艺术之笔描绘出像神话般的和谐圣地,从“生态人类学”“生态哲学”的高度,勾勒出“诗性地理”的环境和世界。赛音巴雅尔的《干河床》《绿血》、莫·哈斯巴根的《人参娃》、孟和的《鹿花狼》、巴布的《大地的伤痕》等,也都反映了这一现实。进入新世纪以后,2001—2008年,生态小说的数量与日俱增,据统计,已公开发表的短篇小说有80多篇,中篇小说有12部,长篇小说有7部,包括额尔敦陶格涛的《在苍天的门槛前》、阿云嘎的《有声的戈壁》、哈斯宝力高的《八面春风》、乌·斯日古楞的《迁徙无尘》、齐·莫日根的《复活的草原》、阿云嘎的《燃烧的水》、孟和的《阴山殇》等。

  提到我区著名生态文学作家满都麦,研究了满都麦文学作品30多年的学者、湖州师范学院教授马明奎表示,满都麦的小说没有曲折离奇、波澜壮阔的情节和你死我活的对立,他的许多小说像散文一样,比如长篇小说《三重祈祷》,对女主人公日常生活的描摹,像一条小河,涓涓而来,将生机和诗意全部融入其中。他的小说告诉人们:人应该懂得敬惜万物、尊重环境、热爱其他生命。

  论坛上,内蒙古文联理论研究室原主任仁钦道尔吉和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崔荣分别分析了蒙古文生态文学创作的现状和内蒙古三少民族生态写作价值论。仁钦道尔吉说:“我区生态文学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区作家戮力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得到了国内文学界、评论界的高度评价。我区的生态文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诗性的表达,以蒙古语为母语的文学创作,大多能体现这一特征。”崔荣说,“从1978年李陀先生发表《愿你听到这支歌》以来,内蒙古三少民族作家的创作风生水起,这40年,自然生态是他们的文化记忆,并且圈定了他们的写作疆域,决定了他们的运思方式。”

  风华正茂:时代呼唤生态文学

  “回顾与展望——内蒙古生态文学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评论家刘大先论述了生态文学、文学生态与共同体,他认为,生态文学对当下一个重要的启示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整体的观念,即人和自己及他人,人和外部世界,人和自然及动物,这个大的生态圈是融为一体的,只有在这样的理念当中,我们才有可能生发出新的反映时代的作品。

  由此可见,生态文学的兴盛是现实发展的呼唤与内在需要。从建设美丽中国、绿色中国,到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理念的转变,提升了生态文明的地位,也极大地激发了生态文学的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正在逐步凝聚成全社会的共识。时代的发展进步促使生态文学创作迸发出勃勃的生机,生态文学风华正茂,绿意盎然。

  在反映和体现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时代变迁方面,生态报告文学一马当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肖亦农凭借《毛乌素绿色传奇》荣获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成为我区获得鲁迅文学奖第一人。“如果我不去忠实记录,就觉得对不起毛乌素这片沙漠。我只是写了我该写的毛乌素沙漠……我觉得这部书真正的主角是那些在沙漠里治沙的英雄们。”这是肖亦农发自肺腑的心声。肖亦农拖着自己那条老寒腿在毛乌素沙漠里跋涉,用文字记录现实发展和时代变迁,他将旷日持久的环保话题,从鄂尔多斯大地延伸至全世界。

  前景无限:深入挖掘创作源泉

  此次生态文学论坛,肖亦农也受邀来到了现场,他分享了自己创作生态题材文学作品的经验和心得:生态问题,绝不是某一个地方的问题,它需要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从今年开始,世界的生态,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好转,鄂尔多斯也是如此。生态文学创作,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生存的这块土地,熟稔她的历史、地理、文化。“我们作家,要多学点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的知识,才会让你的作品有点地气,才能对得起把你养成人的这块土地。”

  同为生态文学著名作家,呼伦贝尔文联原主席艾平也持相同的观点,在她看来,深入生活,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而功课做足,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更是重中之重。“我这些年,开着车在大草原上走,在森林里走,到过很多地方,见了很多,这些都是我创作的源泉。”

  随着我区生态文学的蓬勃发展,我区生态文学评论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次生态文学论坛,70多名专家学者发表了对我区生态文学创作和发展的看法和见解。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大学教授额尔敦哈达总结此次生态文学论坛:“内蒙古文学在生态主题和生态意识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本次论坛是内蒙古文学界贯彻落实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一次会议,这是一次很有高度的论坛,专家学者们对内蒙古生态文学创作进行了总结和评论,既有形而上的理论总结,也有形而下的具体问题的探讨,既能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又能促进理论建设。”

  事实上,以生态及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生态文学,其价值必然超越文学本身。它在推动自然环境保护、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在倡导绿色发展、和谐生态等方面,也能对读者产生正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杜安阁
~~~◎院秀琴
《巴黎圣母院》——~~~◎陈敬刚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文艺评论
   第08版:彩虹
一位共和国同龄人的诗词情怀
内蒙古生态文学风光无限
打破古典主义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