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情节、环境是构成小说的基本三要素。在题材多样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唯独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正如黑格尔所说:“小说能够充分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旨趣、情况、人物性格、生活状况乃至整个世界的广大背景”。
1830年7月,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 ,复辟王朝被推翻,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激情。翌年,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巴黎圣母院》描写的是中世纪的故事,但其抨击封建政府、揭露封建教会的犀利笔锋却无情而有力地鞭挞了十九世纪法国腐朽的上层建筑,故而深受社会民众的欢迎。
卡西莫多是当时社会穷苦大众的典型代表,作者通过夸张的外貌塑造凸显出他的性格特点。卡西莫多的人物形象有着明显的变化:第一阶段,他被克洛德收养,为报恩,他对克洛德言听计从,包括去绑架埃斯梅拉达;第二阶段,在遇到埃斯梅拉达之后,他真诚善良、忠实勇敢的本性复活了,奋不顾身地去救处于危险中的埃斯梅拉达,与克洛德、菲比斯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埃斯梅拉达是雨果笔下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完美艺术形象。她小时候被吉普寨人偷走,流浪街头以卖艺为生,虽饱尝人世艰辛,但却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纯真、乐于助人的心。作者在埃斯梅拉达的身上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希望。
克洛德收养丑陋的卡西莫多、照顾年少的弟弟,能够看出他是有些许善良的。在遇到美丽的埃斯梅拉达后,克洛德真实的人性开始表现,内心强烈的占有欲迫使他去跟踪、绑架、强抢埃斯梅拉达,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只是人性中的贪婪和欲望而已。雨果用克洛德的形象代表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形象,表面上维护正义、保护弱小,实则道岸貌然、自私自利。
菲比斯是典型的无情无义、冷酷丑恶之人的形象。他外表英俊潇洒,但内在却是一个口蜜腹剑、风流成性的伪君子。当克洛德因嫉妒袭击他时,他侥幸逃脱一劫,埃斯梅拉达却冤死在了绞刑架上。作家雨果正是通过刻画菲比斯的外貌更衬托出了人物心灵的丑恶和肮脏,外表与内心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
卡西莫多则因绑架而遭到惩罚,代人受过,成为牺牲品。行刑当日,他被绑在耻辱柱上。疼痛难当、口渴难耐的卡西莫多大声喊着要喝水,围观的众人对他不但没有同情,反而都像看马戏表演一般不停地嘲笑他。他的养父、罪魁祸首克洛德经过之后也只当没看见。心地善良的埃斯梅拉达却在此时出现了,她没有责怪、嘲笑绑架自己的卡西莫多,反而不计前嫌,取来水喂他喝。埃斯梅拉达的做法令卡西莫多感动不已。外貌丑陋、内心纯洁的敲钟人,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深深地爱上了她。亲眼看见埃斯梅拉达被绞死,伤心欲绝的卡西莫多明白了一切,他无比愤怒,将虚伪、邪恶的副主教从圣母院的塔顶推了下去。
《巴黎圣母院》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意义影响深远。这部小说打破了以往古典主义的桎梏,是浪漫主义作品中的一座“里程碑”。虽然是浪漫主义小说,但其创作风格却是现实主义创作之路: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的闪光点,来表现典型人物的崇高品格,写得真切感人。同时着力塑造人物的鲜明形象,写出了人物的命运、性格及其所身处的环境。作者非常善于刻画在历史大环境背景下,人物所处环境、所走过的道路,以及这种选择在历史中所具有的价值。文学是“人学”,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情节描写得既真实而又生动传神,就会感动读者,小说的现实意义自然能够得以充分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