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城县大明镇: 摘帽不松劲 脱贫不返贫

设施农业园区为大明镇铺开致富路。 胡晓明 摄
大明镇肉牛存栏已达到1.85万头。 冯雯雯 摄
大棚蔬菜成为大明镇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娜仁 摄
大明镇扶贫车间让农家女在家门口就业。娜仁 摄
  □徐永升 冯雯雯

  4月25日,宁城县大明镇二肯东村1000亩冷棚扶贫园区工地机声隆隆,焊花飞舞。吊车将成捆的大棚钢架从运输车上吊到地面后,农民工开始忙着焊接、组装、固定、上膜。登高俯瞰,园区194个高标准钢架冷棚成方连片、整齐划一,在阳光下泛起粼粼银光,宛若一片银色的海洋,蔚为壮观。今年3月26日,宁城县与全区10个国贫县一道退出了贫困序列后,大明镇党委政府摘帽不松劲、脱贫不解甲,及时建立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继续夯实脱贫产业基础,创新“后脱贫时代”持续发展新模式,打出了一套防范返贫的组合拳。

  跟踪

  动态监测回头看 实时预警回头帮

  脱贫摘帽之后,干部应该干什么?“逆水行舟用力撑,一蒿松劲退千寻!”大明镇党委书记孙晓峰坦言,经过几年的努力,镇里的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0.94%,但这个指标是动态的,随时可能有非贫困人口致贫和贫困人口脱贫之后又返贫,现在还不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如果守不住已有的脱贫成果,脱贫又返贫就成了夹生饭,老百姓肯定不买账。

  脱贫摘帽后,大明镇决策者开始转变思维。在关注对象上,由建档立卡贫困户转向关注贫困户、边缘户乃至全体村民,把住非贫困人口致贫和贫困人口脱贫又返贫两个关口;在产业发展上,从过去注重一家一户的小微扶贫项目转向谋划事关全镇发展的大产业、大园区、大项目,以此整体提升不同层次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实现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

  为巩固脱贫成果,大明镇创新了“五查五帮三机制”模式,推进脱贫“回头看”“回头帮”工作。镇里的帮扶干部逐户巡回检查,查健康状况、查教育负担、查产业收入、查有无灾情、查劳动能力有无衰退、查家庭是否有重大变故。重点做好救急帮难、助学帮困、产业帮富、减灾帮扶、帮助申请政策扶助五项工作。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预警机制、督办处置机制。对群众实行蓝、黄、红三色牌“返贫风险”管理,分别建立台账,实时预警,及时跟进帮扶。

  这几天,常吉号村扶贫工作队长韩庆山在巡查时发现,村民齐树军突发脑炎住进了市医院的急救病房,已经花了20多万元医疗费。齐树军因病返贫的风险红牌亮起,镇里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帮扶程序。目前,工作队正在帮助齐树军办理申请贫困户手续,乡民政办也开始为他办理大病救助等手续。镇民政助理张砚杰介绍,眼下镇里正在着手发动镇内企业捐款,准备成立一支“致贫返贫预警处置基金”,以助因病、因灾返贫群众一臂之力。

  今年,大明镇对纳入低保的520户贫困户,最大限度予以兜底保障。全镇因家庭教育负担过重而致贫的7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均未返贫。镇卫生院组织360名医务人员大下乡,为3700多名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每月还为患有慢性病的贫困人口送医送药。逐村逐户巡检“对症下药”,这种动态监测、预警、处置机制,筑起了一道防止返贫的“防火墙”。

  造血

  抓住机遇兴产业 百姓致富有门路

  “扶贫是慢工出细活,脱贫是病去如抽丝!”大明镇镇长张玉英认为,摘帽不摘政策在国家层面是为了让贫困乡村有一个缓冲期,而对乡镇层面来说,这正是争取扶贫项目资金的机遇期,夯实产业基础的窗口期,不搭上这趟政策的末班车,发展的机遇将稍纵即逝。2019年,大明镇在原有扶贫园区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扶贫资金2800万元,新建了城后西村设施农业园、二肯东村冷棚扶贫产业园、新岭村冷棚产业园、嘎斯营子万头生猪扶贫产业园等一批极具带动力的扶贫产业园区,为防返贫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在城后东扶贫产业园里,贫困户王桂军正在大棚内侍弄番茄苗。去年,他一家6口从章京营子村搬到镇里的集中安置区,只花了1万元就住上90平方米的楼房,并分到了2座日光温室大棚。去年赶上番茄的价格好,每斤最高达到4.2元,他家两个大棚一茬的毛收入就达到13万元,除去种苗、水电费等成本,纯收入达到10万元。“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的钱!住楼房,种大棚,有存款,我们一家人算是赶上好时候了!”脱贫攻坚改变了王桂军一家人的命运,更让全镇的困难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大明镇的扶贫产业园,为贫困户提供了4种参与模式。正在建设中的城后西村设施农业园区大棚总面积320亩。园区建成后转租给企业经营,每年可获收益资金60万元。这笔钱一是用于救助重残、重病等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二是用于卫生保洁等公益岗位,可安排20人就业,人均纯收入不低于5000元;三是园区能安排10户贫困户入园自己种菜搞经营,人均纯收入不低于1万元;四是园区可吸纳50名贫困人口就业,年务工收入不低于8000元,能实现稳定脱贫。

  如今,大明镇已形成肉、菜、粮三大扶贫产业基地。全镇肉牛存栏达到1.85万头,肉羊存栏2.37万只,生猪存栏21万头。四大设施农业园区的日光温室和冷棚总面积达到1840亩。而合作社的兴起,则让农民由过去的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如今,镇内的米多多生态种植合作社主打黑、白、黄、绿四色小米品牌,明裕种植合作社专注于大棚蔬菜的种植和营销,明珠养殖合作社则成为生猪养殖业的引领者。“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把每个农民都绑在了产业链条上,实现了永久脱贫。

  创新

  扶贫车间促就业 农旅融合路子宽

  在“后脱贫时代”,如何让农民实现从脱贫到致富的跨越?如何实现贫困户向新时代农民的转变?大明镇党政一班人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思索: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与乡之间,在一、二、三产业间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才能实现农村的繁荣进步、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民的全面富裕。为此,镇里从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角度,尝试了“扶贫车间”的新模式;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探索了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

  走进哈尔脑村扶贫车间,“哒哒哒……”的缝纫机声不绝于耳,女工们正在紧张缝制一批销往大连的运动服。今年55岁的贫困户王淑英,经过2个月的培训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缝纫工。现在车间里实行计件工资,她和姐妹们总是早来晚走,想多干点活,多挣点钱。上了岁数的老太太在这里剪线头、熨衣服、锁扣眼,一天也能挣40多元。“现在我们熟练工都按加工批次开支,平均每个月工资在2000到3000元之间!”王淑英说,姐妹们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真正做到了照顾家庭、干农活与上班挣钱“三不误”。

  去年5月18日,大明镇与赤峰玓烨服装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这个扶贫车间。车间由镇里提供场地,由企业提供服装加工设备和原料,并派专业指导教师培训女工。现在已有40多名农村贫困妇女成为熟练的缝制工,企业为她们支付工资,开支一个月就近7万元。企业负责人郑晓杰介绍,这种“扶贫车间”的新模式,让企业享受到扶贫优惠政策,降低了生产成本,又给农村贫困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与过去农民外出打工相比,这个办法能兼顾养家与务工,破解了过去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乡村治理的难题,促进了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一口老井,两棵蒙古栎,一片薰衣草,站在新岭村冷棚产业园区的山顶,让人感受到一份精致的乡愁。这个占地510亩的农业休闲旅游园区,由镇政府与民间资本方合作建设。镇里投入扶贫资金400万元,建设高标准冷棚200亩,建成后租给合作企业经营。这些大棚的产权归镇政府、收益权归贫困户、经营权归企业,一旦企业有了风险,大棚还可以租给其它企业使用,这种扶贫资金变固定资产的办法,既能保证扶贫资金的安全,还能让企业腾出更多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

  打开新岭产业园区的规划图,农业休闲旅游项目跃然纸上。规划中的140亩百果园,寒富苹果、大榛子、西梅、葡萄、南国梨等水果品种齐全。采摘园建成后,能让游人享受亲手采摘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味道。规划中的160亩花海,薰衣草、山芍药以及各种开花的中药材将在这里成片种植,届时芬芳馥郁、五颜六色的花海,将成为园区一道靓丽的风景。两年后这张规划图将变为现实,农业观光旅游将成为大明镇巩固脱贫成果,接力乡村振兴的漂亮答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地方·盟市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观察·赤峰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公益广告
宁城县大明镇: 摘帽不松劲 脱贫不返贫
林西县:扶贫金鸡下“金蛋”
喀喇沁旗 扶贫鸭唱响致富曲
敖汉旗 光伏发电撑起 农民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