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范家地村来了“贵客”

  □本报记者  李文明

  5月3日,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天气阴沉,明沙淖乡范家地村村民们却早早围在村里池塘边上,热火朝天地议论着即将到来的“贵客”——螃蟹。

  下午4点,7万多只螃蟹苗乘坐从辽宁盘锦开来的“专车”沿着乡间弯曲的小路来到范家地村。不少村民探下身子、伸长脖子盯着螃蟹感叹道:“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活螃蟹,真稀罕!”。

  “恭候”螃蟹多时的村民张成燕迫不及待地将预订的750斤螃蟹苗卸下货车:“盼了4个多月,东北螃蟹终于移居我们村啦!我们可是范家地村有史以来第一批养螃蟹的人。”

  张成燕说,选择养螃蟹,是他和合伙人商量了很久才决定冒的险。范家地村村民大都以种玉米为生,年人均收入7800多元,已经持续了10多年。本来没想过搞别的产业。但范家地村有个优势,靠近黄河不缺水,而且有很多的废旧池塘,张成燕也有过养鱼的经验。这空置的池塘总得做点什么,于是,张成燕和另外几家人凑了10万余元发展螃蟹养殖。“螃蟹售价每斤五六十元,刨去投资、人工成本、螃蟹死亡损耗和饲料成本,半年就能赚8万多元。周边废池塘再养点鱼,发展发展垂钓,村里就更有吸引游客的由头,你说螃蟹还不是‘贵客’?” 张成燕说道。

  算算今后的收成,张成燕不由地嘴角上扬、眼角下弯:“我家里的地已经流转给合作社打理,50多只羊也照养不误,日子不就抛闹活了!”

  范家地村常住人口296户600多人,年轻壮劳力均已外出打工,留守村民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因为靠近黄河,村里土地盐碱化程度相比沿山区要高,地里种植作物的产量总是差强人意。于是村委会决定走条稳妥的新路,与土默特右旗丽峰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村集体经济,流转1000亩的土地种植青贮玉米、无公害微碱米,并养蟹、养家禽。

  “现在村里多条腿走路,又有侧重点发展。在科学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村民一定能稳妥地增收致富!”范家地村村主任张俊介绍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老特”的决心
对“引黄济岱”重点建议办理进行现场督办
全区民委系统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暨 脱贫攻坚现场会召开
我区“名优特” 农畜产品 达944个
唱响爱国情
河套花季美景撬动乡村旅游
三岔口嘎查今年又托管土地了
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开通18条“一带一路”专用通道
于庆峰:“窄口”终结者
范家地村来了“贵客”
内蒙古文联 社会组织工作会 在首府召开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