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锋 徐永升 徐跃
见到赤峰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汪耳琪,是在她的办公室。正是刚上班的时候,办公室里有同事在向她汇报工作,她干脆利落地安排部署后,抱歉的笑着对记者说:“现在正是春耕时节,也是我们最忙的时候。”
今年57岁的汪耳琪,是自治区“温饱致富”工程先进个人一等奖获得者,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作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她擅长理论联系实际,长期工作在田间地头第一线,运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诸多难题,被同行誉为“专家型人才”。当地老百姓只要提到她,就会高兴地说:“给我们送技术的人,我们的人大代表。”
前几天,她和同事下乡,给农民“送”去了国家今年的农业补贴政策。当地农民都知道她,也爱听她说话,纷纷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汪耳琪一对一、不厌其烦地做了详细解答。看着说得口干舌燥的汪耳琪,农民们不好意思地说:“你是全国人大代表,离党中央近,离我们也近,你讲得全面又准确,比电视上说得还好,我们能听明白。”
对这份信任,汪耳琪倍加珍惜,也有小小的自豪。她说:“其实,我就是认认真真地做好了本职工作,没干些啥特殊的。要说做得最连续的一件事,恐怕就是引进推广了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吧。”
赤峰市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从2008年开始,在上级领导积极支持下,当地引进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并且逐渐发展形成了适合赤峰市推广应用的高效节水抗旱丰产栽培技术模式。
汪耳琪说:“这条路我们走了10年,取得了很大成功,并且在全区推广开来。”
由于有这项技术做支撑,截至目前,赤峰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00亿斤以上,占我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1/5,并跻身全国27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之列,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
这其中,汪耳琪功不可没。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粮食产量上去了,地膜造成的污染也日渐显现。
“地膜覆盖技术确实好,在防御干旱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它所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汪耳琪说,通过观察发现,如果每亩地全膜覆盖用6公斤地膜,秋收后2/3的废地膜就会残留在土壤里,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在保证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把地膜污染减少到最小?这成了汪耳琪日夜思考的问题。
白天,她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调研;晚上,查阅大量资料找实例。潜心研究后,她认为,使用高标准、可回收的地膜,是可行之道。
2014年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时,她向大会提交了“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地膜白色污染问题刻不容缓”建议。她把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准确而详实地写进建议里,并提出解决方法:把农用地膜厚度的最低标准从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以上,使农用地膜方便回收,形成再利用循环链条。建议提交后,受到各级领导重视。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汪耳琪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履职5年来,她独立向大会提交关于农业、农村发展有关方面的建议16份。其中2014年提出的“关于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顶层制度设计”的建议受到财政部高度重视,在制定农业保险政策时,财政部领导专程到内蒙古与她进行沟通交流。
聊起以上种种,汪耳琪认为这是人民群众对她的信任,赋予了她这一神圣职责,使她有机会以“人大代表”身份发挥专业特长,履职尽责。
可以感受得到,她的谦逊中有着不一样的坚定。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5年,我深深理解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我会一直铭刻于心,用它鞭策、激励自己,继续尽心尽责,为‘三农’发展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汪耳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