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安门前掌灯人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前夕,华灯与北京“十大建筑”同步建成,9球莲花灯和13球棉桃灯的造型一直延续至今。
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周边也建起了华灯,如今天安门广场周边共有华灯253基。
由于华灯造型设计复杂,为提高清洗检修效率,工人们设计研发的“华灯车”,最初只是卡车上搭架子,如今已经实现了电脑控制升降、污水循环利用,更加高效环保。
为了让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展现最佳风采,每年的5月到9月,“华灯班”工人都要顶着烈日擦洗华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华灯人”也将继续传承使命,为祖国庆生。
  每当夜幕降临,天安门广场华灯初上,十里长街被勾勒出独特的轮廓与神韵。长安街的华灯就像一位位长者矗立60载,更见证着祖国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许多重要时刻。鲜为人知的是,华灯背后有一批守护者——“华灯班”。60年里四代华灯人,默默守护着“华夏第一灯”。

  新中国成立后,路灯慢慢普及到北京的大街小巷。而家喻户晓的华灯,是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庆前,为配合北京“十大建筑”和天安门广场扩建工程而建的。最终的造型——天安门广场9球莲花灯、长安街两侧13球棉桃灯,是周恩来总理在上报的十几种方案中亲自选定的。

  为了在1959年国庆前正式启用,华灯项目紧张施工。“那时我们把工程叫‘会战’,既没有专业分工,也基本没有专业化设备,全路灯队上上下下不到100人集体出动,靠手拉肩扛完成施工任务。”今年82岁高龄的王庆余老师傅记忆犹新,1956年他进入北京供电局工作,见证了华灯的施工;从1960年开始,由北京供电局负责华灯的清扫检修工作,他也正式进入华灯班,成为第一代“掌灯人”。“你从灯下面看不觉得,其实灯球很大,直径有50厘米!夏天虫子围着灯打转,都烫死了,一个球里能有半斤虫子尸体,有人拿麻袋装回家喂鸡呢!”

  1960年1月出生,绰号“水爷”的孟庆水跟华灯同样渊源很深,1979年加入华灯班,自此守护华灯成为他的使命和职责!“水爷”记得,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随着国家经济、科技不断发展,华灯光源迎来了第一次革新,由寿命短的白炽灯更换为高压汞灯,并在灯球下加装了投光灯,广场和长安街的照明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

  作为第三代华灯人,宋云龙就赶上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的华灯改造工程。1999年,配合长安街道路拓宽工程,华灯水泥杆换成金属杆。此后,华灯的灯具、光源又几次升级改造,越来越节能、美观。

  为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每一年的国庆,每年5月至9月,华灯班都要对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253基华灯、6000多个灯球进行清扫、检修、运维及保障工作。三伏天里,12米的高空作业没有任何遮挡,30平米的检修平台上十来个工人紧张有序的配合,摘灯球、传递、冲洗、擦拭、检查光源与接线、更换、安装、上保护……一气呵成。

  “过去的师傅连安全帽都没有,都是戴着草帽。华灯检修车也是美国大卡车改装的,灯球摘下放在大竹筐里。看看现在,华灯清洗检修车已经进化到第四代,能自由升降、平移,工作平台宽敞,安全系数高,作业车上配备高压水枪、气枪。”清洗一基灯杆,由从前的两三个小时变为15分钟。

  如今的华灯班已是第四代华灯人,29位成员平均年龄只有27岁。今年29岁的裴希瑶,就是新招来的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尽管长期的室外工作让他很快变成了“黑小伙”,可他依然很开心,“一代代华灯人就是要看好灯。灯比自个儿重要。”情怀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前辈们都说:有本事,守华灯去!” 

  (据《北京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民主与法制
   第06版:出彩
   第07版:北疆大学生
   第08版:出彩
   第09版:地方·旗县
   第10版:悦读
   第11版:文摘
   第12版:公益广告
激励更多干部担当作为
〖百科〗
《史记》是如何重见天日的?
天安门前掌灯人
古人为何喜欢又高又硬的瓷枕?
共享社区“共享”的是什么?
塑身衣无塑形减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