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跑腿生意火爆 监管也要“跑”起来

  □张淳艺

  出差忘带身份证,找闪送员送到机场;想买生鲜、零食又懒得出门,找外卖小哥代买……近几年,同城配送市场日渐壮大,随着同城跑腿平台崛起,快递和外卖巨头也纷纷争抢这块“大蛋糕”。但这种花钱买时间的跑腿服务,目前还处于监管“真空”。

  如果说,前些年一些中小创业公司开展同城跑腿服务是1.0时代,如今,随着京东快递、美团外卖等巨头相继推出同城急送服务,跑腿行业已经进入2.0时代。不过,在行业步入发展快车道的背后,依然面临监管盲区的尴尬。作为一个新兴业态,跑腿服务没有具体的行业界定,也缺乏完善的行业规范和法律条文加以约束。在工商部门注册时,有的地方将其登记为物流企业,有的则是归入家政服务或中介服务,究竟该由谁来监管、如何监管,很难说清楚。

  这直接带来跑腿行业准入门槛低和一些企业收费定价随意、服务缺乏保障等问题。一些跑腿公司就是“皮包公司”,今天开门营业,明天关门大吉。曾有媒体报道合肥一家名为“快服务”的跑腿公司突然关门,近20名员工的工资无处讨要,当地一家水果店充值的1万元跑腿费也打了水漂。同时,跑腿服务延迟送达、损坏物品、信息泄露等问题也备受诟病。前不久,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上半年中国即时配送市场监测报告》显示,34.3%的受访用户遇到过货物安全问题,其中56%的用户遇到过货物损坏的情况,52.4%的用户遇到过文件、证件等重要信息被暴露的情况。

  在当下快节奏社会,跑腿服务迎合了公众花钱买时间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不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跑腿行业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势必影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牵头制定的《同城物流配送服务规范》已于去年7月立项,有关方面应尽快完善跑腿行业的法律制度和行业规范,厘清跑腿平台的责任和义务,将跑腿服务纳入监管体系。让监管也“跑”起来,与行业发展步调一致、齐头并进,跑腿行业才能行稳致远、赢得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论道
   第06版:评论
   第07版:先锋
   第08版:收藏
塑造属于内蒙古的马文化IP
摆脱“升迁焦虑”
让“塞外明珠”更加璀璨
新渠道
辣语
跑腿生意火爆 监管也要“跑”起来
更应关注“鲁迅说过”背后的文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