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致富”

——巴彦淖尔市5500多家合作社引领农牧民快速发展
  □本报记者  韩继旺

  5月23日,走进乌拉特前旗先锋镇公庙村新胜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温室大棚,一股湿热气息迎面扑来,满眼绿色在阳光下泛着光泽。这个由外出致富能人赵峰回乡创办的合作社,今年投资800多万元新建120栋日光温室,主要种植樱桃番茄、日本网纹瓜、台湾洋香瓜、巴西蜜瓜在内的13个品种的特色水果瓜菜,并配套建设了冷库及分选流水线和加工场地,吸纳30多户、100余名村民入股,免费为10户精准扶贫户、低保户、丧失劳动力的残疾户赠送了股份。    

  赵峰一直在北京从事国际水果贸易,他对种植特色水果瓜菜信心十足:“我们有专业的管理、技术团队和畅通的销售渠道,借助‘天赋河套’品牌建设,我们的特色种植将会越做越大。在未来的3至5年内,合作社将以公庙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20多个村组共同发展特色高端水果种植,逐步形成万亩高品质水果产业基地,带动更多的乡亲增收致富。”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过程中,加快培育农牧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目前,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5593家,入社成员6.1万多人,基本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社会化服务、流通、林业以及渔业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成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繁荣农村牧区经济的重要力量。

  今年开春,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和丰村村民李光荣家的140亩地全部托管给了新农兴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覆膜、播种,每亩地收费40元。他算了一笔经济账后高兴地说:“这些地往年播种就得15天,雇人加上机械和饭菜等开支每亩成本需要200多元。现在托管种植后5天就播种完了,节省2万多元,真是既省时又省钱。”

  乌拉特后旗新农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150多台套农机具,作业范围包括耕地、深松旋耕、整地、春季播种等20项内容,实现了种、耕、平、耙、收一条龙服务,提高作业效率。

  “今年合作社在乌拉特后旗进行托管服务面积2万亩,从种到收全程服务,还与周边3个旗县区签订了10万亩农机作业合同,大致年营业额在540万左右。”合作社理事长赵军介绍说。

  据了解,巴彦淖尔市目前拥有农机合作社176家,共有社员2947人,拥有大中型农机4000多台套,年收入1.52亿元,作业服务面积210余万亩。

  为了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作用,巴彦淖尔市通过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合作社管理、抓好示范社建设、培训合作社队伍等有效手段,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盘活乡村经济,拓宽增收渠道,引领农牧民“抱团”发展,让农牧民分享到更多的收入和红利。

  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益生圆农贸专业合作社与当地制酒厂签订了5000亩红高粱订单。2018年合作社高粱总产量达到了3750吨,102户合作社社员平均每户增收1万元左右。

  社员许辉把自家的200多亩土地全部都种上了红高粱,从种到收都由合作社统一提供农资服务、田间管理,这让许辉不仅节约了经营成本,还鼓了钱袋子。他感慨地说:“种高粱效益挺好,合作社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销售订单,我们每亩地收入比以往多二三百块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出彩
   第08版:地方·盟市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公益广告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致富”
■信息群
梅花鹿成了流量明星
呼和浩特市:“四个最严”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新增天保工程森林管护面积800万亩
出台严控压缩一般性支出10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