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白描手法记录扶贫一线的生动实践

◎于美丽
  夜半书灯下,作为读者我最真切的感受是:如果说80多年前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他背后的“乡土中国”曾全面展现了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那么这本刚刚出版的《第一书记驻村日记》则再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轨迹,真实记录了精准扶贫的推进历程,其所思、所记可以说是21世纪中国北方农村发展的缩影。这本书抓住了实现“中国梦”、脱贫攻坚战役以及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时代主题,以不同于普通日记的白描方式,记录了扶贫第一线“真扶贫、扶真贫”的生动实践,是一部集真、象、实、美于一体的好书。最值得赞赏的是,作者用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功底,诠释了新时代扶贫干部的新使命,有深度且有新意。

  《第一书记驻村日记》作者张鑫华,是一位军转干部,曾在内蒙古军区服役23载。2015年他从军队转业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委政策研究室。这一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掀起了派驻“第一书记”的热潮。作者感到派驻“第一书记”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次“大输血”,是培养锻炼机关干部的一次“大练兵”,更是党中央助力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征途中的重大举措。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下,张鑫华在不惑之年作为选派的“第一书记”,进驻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镇新营子村,在这里,他带出了全县的先进党支部。

  “驻村第一书记”与基层百姓朝夕相处,能亲身感受小康社会的进程,亲身感受时代奋进的铿锵足音。每天清晨,张鑫华7点前就打开村部大门,村民们办事路过就跟他闲聊几句。在与村民看似漫无边际的“唠嗑”中,他感受着每个村民内心的酸甜苦辣,知道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从中找到了“第一书记”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担任“第一书记”,苦累相伴,驻村的党建、扶贫、产业和治理,哪一项工作都不是虚的。第一书记的形象就在老百姓的心里:干好了,百姓自有口碑;反之就算你说得天花乱坠,村民们也绝不会买账,所以必须得用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来见证共产党人的实干与豪情。在一个有着2000多常住人口的大村子里,上访告状、打闹纠纷、扯皮推诿的事情时有发生。两年里,“张书记”苦口婆心地与有困惑的村民们摆道理、沟通交流,想方设法平息各种各样的纠纷,协助受伤害的村民们讨回公道,为特困村民和孤儿申请待遇、寻求社会救助等等。他深知,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就需要我们捧出一颗真心来服务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他用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书写着扶贫一线干部的生动实践。 

  除了每天忙于村中各种事务,短短两年半的驻村时间里,这位“第一书记”竟然利用夜晚和周末挤出时间读了近300本书。环顾他驻村时居住的不足20平米的小屋,一张简易的单人床、一张办公桌、一个取暖的小火炉,余下的地方是一摞摞的各类书籍。他常常诵读经典至深晚,寒冬腊月,每天凌晨两三点,居室内寒气弥漫,他便披衣而起,生火、读书至天明。他把最清苦的日子,过出了诗意。

  即将结束驻村任务时,作者对这个他倾注了太多激情与豪情的地方更加留恋。一天清晨他背起单反相机走进山中,想把整个村子壮美的景色定格下来,就在他即将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一大群不知名的鸟儿飞入镜头,似乎在向这位勤恳的“第一书记”致敬。后来,这张“百鸟齐飞”的照片被内蒙古远方出版社选作《第一书记驻村日记》经典封面。

  日前,《第一书记驻村日记》刚刚入选国家出版署2019年“农家书屋工程”书目。作者说实效重于虚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是对他的最大奖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于美丽
~~~——内蒙古艺术创作70年略述(上)
~~~——余秀华诗歌的魅力所在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北国风光
   第06版:文艺评论
   第07版:文化
   第08版:彩虹
以白描手法记录扶贫一线的生动实践
与时代同步伐 以特色展风采
女性意识的彻底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