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膜一布、促早延后”栽培技术让杭锦后旗瓜农得实惠——

多投300 增收3000

  □本报记者  李文明

  又到了河套瓜果飘香的时节。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先锋村,瓜农石兵业的5棚薄皮甜瓜已经开园,他和家人忙着摘瓜、装箱、装车,发往呼和浩特、大同等地。

  “今年虽然遭遇了几次倒春寒,但我们采用了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专家的‘四膜一布、促早延后’栽培模式,薄皮甜瓜的产量不仅没受影响,还提前10来天上市,赶上了销售的黄金期,甜瓜价钱比去年高出2元钱,预计每个大棚一茬甜瓜就能多挣1000多元。”自从5月底甜瓜上市以来,石兵业每天从早晨进棚就忙个不停。

  “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专家们真是雪中送炭。使用‘四膜一布、促早延后’栽培模式,每个大棚每年多投入不到300块钱,就能增收3000多块。”瓜农徐光仁也对“四膜一布、促早延后”技术赞叹道。他按照专家的指导,给自己的冷棚增加了小拱棚膜、大棚内围裙膜,并在大棚外围披上一层无纺布,有效提高了棚内早春土壤温度、湿度,配合熊蜂授粉和“以菌治菌”绿色防控技术,徐光仁种出的甜瓜实现了优质丰产。

  “我们的栽培模式使春茬冷棚内温度提高了5至8摄氏度,移栽甜瓜秧苗的时间提前7至10天,上市时间提早10天左右,销售价格每斤增加一到两元,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姜伟研究员介绍说,这一模式还能使大棚秋延后西红柿延长栽培20天至30天,增加产量20%,亩增收2000元以上,二茬合计亩增收3000元以上,为农户赢得最大利润空间。

  近年来,杭锦后旗设施农业面积不断增加,达到4.57万亩,其中钢架大棚占设施农业总面积的60%以上,主要栽培早春薄皮甜瓜和秋延后西红柿。由于受倒春寒、早霜冻影响,大棚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无法实现最大化。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专家在杭锦后旗调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依托“院地共建”科技示范旗项目,与杭锦后旗农牧和科技局、杭锦后旗蔬菜办共同制定了大棚“四膜一布、促早延后”栽培技术方案。

  “去年清明节前后,杭锦后旗突降大雪,出现持续低温天气,但使用我们栽培模式的农户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今年春天虽有多次倒春寒,我们的栽培模式也经受住了考验。”姜伟说,这两年通过组织培训会、村民口口相传和微信传播等多种渠道,“四膜一布、促早延后”栽培模式已经覆盖到杭锦后旗2600亩大棚,并辐射推广到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磴口县、临河区等地,为种植户累计增收6000多万元。

  “杭锦后旗甜瓜种植历史悠久,独特的土壤环境和气候资源,使这里产出的甜瓜糖分高、口感好,远近闻名。两年的试验示范证明,‘四膜一布、促早延后'栽培模式投资小、见效快,我们今后要进行大力推广,助推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总农艺师张建中说,今后,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将继续围绕优势领域和特色产业开展研究,加速成果转化,为广大农牧民竭诚服务,为特色产业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微语

  接通“最后一公里”

  □李文明

  科技支撑强,产业方可兴。如何解决农牧业科技和生产发展“两张皮”问题,接通科技成果推广“最后一公里”,帮助农牧民增产增收?

  2016年,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与杭锦后旗启动 “院地共建科技示范旗县”工程以来,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将创新焦点放在为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上,加速成果转化,将科技基因植入当地农业。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专家学者把一大批先进的农业增产增效技术带到田间地头,深挖杭锦后旗农业可持续发展潜力和优势。

  科研与生产对接、专家与农户对接,各项新技术的集成推广和成果叠加,“四膜一布、促早延后”栽培模式、万亩盐碱地生态治理及耕地质量提升、优势作物绿色生产高效示范、“四级联创”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试验示范等农牧业科技,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动力源。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引领杭锦后旗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杭锦后旗的农业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也将越走越宽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地方·盟市
   第07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8版:草原足球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广告
多投300 增收3000
缝出好生活
9种模式 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
我家也住上了 砖瓦房
63.2万元收入来自 “供销社+”
20万只育肥羊吃上“补助粮”
◎消息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