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张羊皮纸

◎《鄂尔多斯日报》记者 张晓艳 马利军 刘博仑
  机器的轰鸣声、化学药水的刺鼻味、马不停蹄的流水线、粉尘飞舞的场景?

  这里统统没有,除了淡淡的膻味儿,最惹眼的就是站立着的数十个两米左右高的木架子,每个架子中间绷着一张“纸”,边缘参差不齐,表面白里泛黄,有阳光投射的地方则呈半透明色;轻敲,铮铮作响。

  “这就是羊皮纸,我们有多少,合作商收多少。”在鄂前旗敖勒召其镇,利民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康波指着木架上的“纸”说。

  他一只手给刚换上的工服扣扣子,另一只手便伸进了墙角边的一个水泥池子,“手起皮出”,是一张已经脱去了大部分油脂的羊皮。这里有两排浸泡池,里面除了水和羊皮,便是石灰。

  “这就是古法羊皮纸的做法,原料是山羊皮,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就用石灰泡”。康波看似粗略的说法里,却是一整套繁琐工序。

  选皮、清洗,三轮浸泡去毛、除油,每天搅拌3到5次,手动刮2000多刀,然后漂洗干净,拉伸绷展在木架上,阴干,打磨,裁剪。这就是一张羊皮历经11道工序,从生皮到羊皮纸的过程,时长约20天到30天。在一次次“刮肉剔脂”后,2毫米薄厚的羊皮,“化茧成蝶”为0.3毫米左右的羊皮纸,一张羊皮可以裁剪7到8张A4纸大小的羊皮纸,每一张售价15元。此时,羊皮的价值翻了10多倍。

  “一张羊皮10元钱购入,制作成羊皮纸后可达百元,如果能深加工,比如画上画、写上字,或者打印照片,那价格都上千了。”康波指着一排工艺品介绍道。被收购方拿走的羊皮纸还被用作宫灯、皮鼓、家谱、唐卡等高级的文化产品,价格高得更是让康波咂舌。

  康波是鄂前旗上海庙镇陶利嘎查人。陶利嘎查整村搬迁到了敖勒召其镇后,一些人找不到合适的营生干,退伍回乡的康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6年,作为村委会委员的康波积极鼓励贫困户和农牧民参与古法羊皮纸制作项目。因为他深知,这几年羊皮的市场并不景气,但制作成羊皮纸,不仅可以让羊皮升值,还可以吸纳一部分劳力。

  早在蒙元时期,羊皮纸就被用来书写国书、军令等。羊皮纸也是文学、艺术创作流传的重要载体,千年不坏。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重视和喜爱,古法羊皮纸在内蒙古的很多地方悄然“走俏”,其文化、艺术价值及经济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开发。

  了解了市场前景的康波一边动员村民,一边到外面学习考察,并在2018年5月带头成立了“利民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每一道工序都亲力亲为。“一开始浪费了200多张羊皮,因为不会选皮,购回来的羊皮不是有草刺,就是有伤口。现在一打眼,我就知道这皮子做出的纸好不好。”说起制作流程来,康波俨然是半个专家。

  为了摆脱粗放型低水平的初级产品模式,康波让自己的妻子刘晓娟到鄂前旗职业中学学习民族文化工艺品设计。“将来,这些边角料可以做成书签、拨浪鼓或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增加羊皮纸的价值。”刘晓娟看着脚边的一堆零碎的羊皮纸说。

  经过近一年的“试运行”,利民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羊皮纸的名气渐大,去年6个月便收入4万多元。今年,康波的目标是扩大厂房和生产规模,带动更多的农牧民参与其中,达到20万张的销量,并推出一部分自己的文化产品。

  风儿轻轻吹过,一张张羊皮纸静置在木架上,等待着更美丽的着笔……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文/图 《乌海日报》记者 张靖爽
~~~◎《鄂尔多斯日报》记者 张晓艳 马利军 刘博仑
~~~◎文/图 《巴彦淖尔日报》记者 黄景莲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脱贫攻坚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8版:地方·旗县
   第09版:国内新闻
   第10版:悦读
   第11版:文摘
   第12版:公益广告
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
一张羊皮纸
收“红包”企业轻装上阵 注活力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