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华秋实70载 纵横驰骋新征程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专场新闻发布会实录①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 本报记者 马建荃 摄
  □本报记者  戴宏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卓

  6月21日上午,以“守望相助  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为主题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专场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作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小林,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马学军回答有关提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凯红主持新闻发布会。

  

  坚定坚决跟党走 内蒙古各族人民70年谱写共同繁荣壮美篇章

  ◎李纪恒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同大家见面,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内蒙古的关注和支持。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守望相助,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这个主题,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内蒙古的亲切关怀,蕴涵着草原儿女心向党、心向党中央的真挚情感,浓缩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昭示着新时代内蒙古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明天。

  内蒙古是一个美丽又神奇的地方。这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创造了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范例,谱写了我国民族关系史的光辉篇章。这里苍茫辽阔、一碧万顷,地跨东北、华北、西北,毗邻八省区、外接俄罗斯和蒙古国,太阳从最东端的呼伦贝尔走到最西端的阿拉善需要2个多小时,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从这里的大漠深处升空,又在这里的广袤草原回家。这里景色壮美、风光独好,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等天然草原驰名中外,莽莽兴安瑰丽雄奇,大面积从未开发过的原始森林幽深神秘,大漠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成林敢锁狂沙舞,独木能将傲骨扬。这里资源富集、物产丰饶,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之称,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就有110多种,“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稀土之都”包头、“塞上江南”河套平原享誉海内外,“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伊利、蒙牛、河套等品牌家喻户晓,锡林郭勒羊、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兴安大米走进千家万户、风靡大江南北。这里历史悠悠、魅力无边,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蒙古长调、马头琴、呼麦意味悠远,红山文化、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镌刻着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内蒙古工作,始终寄予厚望。自治区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称赞内蒙古,“开始创造自由光明的新历史”。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谈到内蒙古,“那里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怀抱中,内蒙古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听党话、坚定坚决跟党走,沿着社会主义康庄大道阔步前进,谱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篇章,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这70年,是各族人民携手奋进的70年。全区各族人民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新丰富民族工作实践,创造了新中国民族工作史上众多第一和宝贵经验,书写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克服困难捐粮畜”“最好牧场为航天”等历史佳话,民族团结犹如草原的阳光、绿洲的甘泉、山间的清风,滋养着各族兄弟姐妹的幸福生活。

  这70年,是经济发展翻天覆地的70年。2018年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7万亿元和6.8万元,较70年前增长595倍和137倍,内蒙古由“吃粮靠返销”变为粮食净调出省区,由“轻工业皮毛匠、重工业钉马掌”到逐步形成现代工业体系,成为了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基地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成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外送煤炭和电力居全国首位,乳肉绒粮、煤电油气、稀土石墨、信息数据都在国家经济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70年,是城乡面貌沧桑巨变的70年。一座座现代化城市在千里草原拔地而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2.4%提高到62.7%。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牧民,喝上了自来水、看上了卫星电视、用上了卫生厕所,柏油路也修到了家门口。全区铁路营运里程超过1.2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0万公里,民航机场达到29个,99.6%的建制嘎查村通了公路,内蒙古人实现了由“勒勒车,慢悠悠,三天三夜到包头”向日行万里、朝发夕至的历史跨越。

  这70年,是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7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8万元,马背上的民族开上了小汽车、奔上了小康路,农牧民群众从土窑洞、白毡包搬进了砖瓦房,有的还住上了小洋楼,“老三件”“新三件”不再是富足生活的标配,宽带互联网、智能新家电飞入寻常百姓家,自驾游、出境游、康养游成为时尚,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7.1%,老百姓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70年筚路蓝缕,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的成功实践和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党的民族政策无比优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比优越。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蒙古才有繁荣和谐进步的今天和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一直心系北疆、情牵草原。2014年,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指导工作,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勉励我们“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2017年,总书记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题词“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十三届全国人大,总书记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全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连续两年参加内蒙古团审议,与代表们共商国是,亲自为内蒙古量身定制行动纲领、擘画宏伟蓝图。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推动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祖国北疆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

  我们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伟大思想走进了边疆哨所、田间地头、学校课堂、牧民毡包,走进了各族群众心坎里。今天的内蒙古,2500多万草原儿女站在草原望北京、饮水思源念党恩,坚定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

  我们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精心呵护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遍布草原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抒人民情怀、演人民生活、聚人民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孩子们从小就牢固树立起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树立起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今天的内蒙古,生活着55个民族,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我们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形成了煤—电—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建材等产业延伸链,煤炭、稀土加工转化率分别提高到38.4%和80.6%,“煤制油、土成金”的蝶变正在加快改变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粗放增长方式。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蒙中医药、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大数据服务器装机容量、新能源电力装机容量居全国前列,“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与日俱增。呼包鄂、和林格尔新区、沿黄生态经济带等新增长极势头强劲。高铁、通信、油气管道、输电通道等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5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实现了“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内蒙古迈入高铁时代、5G时代、“互联网+”时代。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内蒙古已建成18个开放口岸,由满洲里、二连浩特进出的中欧班列占全国近一半。今天的内蒙古,营商环境明显改善,资源要素集中集聚,发展活力持续迸发,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我们自觉扛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以草原、森林保护为首要任务,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减少”,一些地方重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今天的内蒙古,正在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不搞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的开发,不建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资源承受强度的项目,全力守护好祖国北疆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

  我们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谋福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3年以来累计减贫141.7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7%下降到1.06%。这些年,全区七成左右财力用于民生建设,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事业长足发展,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扎实推进。今天的内蒙古,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各族群众的日子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更加红火起来。

  新时代标示新方位,新起点展现新作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内蒙古这匹奔腾的骏马,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纵横驰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纵横驰骋,在“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上纵横驰骋。明天的内蒙古,将是一个经济更加繁荣、政治更加清明、民族更加团结、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兴盛、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地方,祖国北疆的这道亮丽风景线,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更多光彩。

  下面,我和布小林主席、马学军副主席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五个方面探索实践 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新路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内蒙古有大草原、大森林、大沙漠,生态功能对于全国来说都非常重要,但是作为边疆欠发达地区,又亟需发展,面临着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请问,内蒙古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出一条既符合战略定位,又体现内蒙古特色的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谢谢。

  李纪恒:

  谢谢,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针对性,也很有深度,我非常愿意回答。提起内蒙古,大家首先想到是辽阔无垠的大草原,大家都记得德德玛一首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多美啊,非常美。保护好内蒙古的大草原、大森林、大湖泊、大湿地,治理好这里的大沙漠,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今年4月下旬召开的自治区党委十届九次全会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通过一个决定,提出坚决不上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项目,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不要污染的GDP,不简单同东部地区攀产业、比结构、赛速度。

  正如这位记者朋友讲到的,内蒙古确实面临着发展和保护的双重压力,我想同大家说的是,表面上看,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存在一定的矛盾,但从根本上讲两者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当然,我们所要的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鄂尔多斯就是一个典型。我想很多记者朋友都去过鄂尔多斯,鄂尔多斯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当年那里8个旗,7个国贫1个区贫,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好多地方“沙进人退”。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鄂尔多斯大量的农牧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再土里刨食了,土地和草牧场得以休养生息。鄂尔多斯生态环境在发展中得到了有效保护,获得了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入选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实现了美丽与发展双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希望大家去看看。

  对内蒙古来说,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既保障国家能源资源的战略安全,又守护好生态安全屏障,确实有压力、有困难,但不是没有办法。出路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实践。

  一是构筑生态空间格局,科学划定并严守“三区三线”,确保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都不越边界,不出红线。

  二是培育绿色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坚决淘汰一批落后和过剩产能,构建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三是打造生态治理样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突出草原、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实施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全面落实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等制度,加强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江河源头地区水土保持和重点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实现沙不成害、风不成灾、水土不流失、生态功能不降低。

  四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组织实施非法征占用草原整治、工业固废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绿色矿山改造、绿色园区建设等专项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大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和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让内蒙古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开心。

  五是构建生态文明体制,形成一套支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让管理者明导向、知责任、有约束,让保护者不吃亏、有效益、得实惠,让破坏者付代价、担成本、受惩戒。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专场新闻发布会实录①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3版:奋斗新时代
   第04版:奋斗新时代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奋斗新时代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国内新闻
春华秋实70载 纵横驰骋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