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沙路上守初心 誓要大漠换新颜

——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与沙产业发展纪实
沙漠酿酒葡萄。
肉苁蓉丰收。
光伏治沙。
压沙障。
圣牧高科有机牧场。
  □文/图 邢皓

  三天不刮风就不叫三盛公;小风难睁眼,大风活埋人……茫茫乌兰布和沙漠曾让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当地人苦不堪言。70年来,一代代磴口人与这头“红色公牛”奋力较量;70年来,一辈辈治沙人前仆后继,从韶华岁月再到耄耋之年,把毕生心血泼洒在治沙事业;70年来,广大干部群众坚守改善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环境的初心不改变,誓要大漠换新颜。

  治理沙漠初心代代相传

  解放初期的磴口县,森林覆盖率仅有0.04%,9万多亩耕地频繁遭受风沙侵害。据当地人回忆,有一户仇姓人家,20多年间被流沙所逼搬家4次,所种的160亩耕地因流沙年年吞食,最后只剩下5亩。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存环境,以第一任县委书记杨力生为代表的第一代治沙人,怀着改善生态环境、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初心,带领一辈辈磴口人前赴后继、艰苦奋斗,誓要驯服这头“红色公牛”。

  从1950年起,杨力生带领全县人民经过10年苦战,营造起一条长308里,面积8万多亩的防沙林带。当地流传起这样的顺口溜:“东临黄河西面沙,造林育草好办法。10年经营锁黄龙,绿树丛中有人家。”

  该县防沙林场退休职工陈福林回忆起70年代的治沙造林工作仍然感慨:“当时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大家都是拿上烙饼,背上水壶,坐上毛驴车去沙窝里种树。共产党员必须走在群众前面,必须当表率、做示范,人民群众才能服气你、才跟着你好好干。”

  初心仿佛指路的明灯,磴口县治沙人的初心也是这样代代相传而来。如今,陈福林的儿子陈建忠也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从事治沙造林的工作。陈建忠现在是磴口县防沙治沙局森林管护大队队长,主要任务是做好全县境内公益林的日常管护工作。

  “前人种树、后人管护。我的老父亲那代人在沙漠里种活了那么多树,这些是很宝贵的财富。我们这代人要好好管护这些树,造福子孙后代。”陈建忠说。

  烈日当头、酷热难耐。日前,笔者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压沙造林现场遇到了正在指导职工作业的该县防沙林场副场长岳兆云。黝黑的脸庞、汗水浸湿的工作服无声地诉说着这份工作的艰辛。

  从事防沙治沙工作以来,治沙“上瘾”的岳兆云和林场职工们一起斗风沙、战酷暑,用双脚丈量着乌兰布和沙漠的每一寸沙地,用自己的双手在茫茫沙海中播洒绿色希望,践行着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

  岳兆云说:“我的初心还是跟我们的前辈们一样,就是让乌兰布和沙漠变成绿洲。”

  在漫漫治沙路上,陆续涌现出常大拉、佟秀珍、康永祯、孙林涛、王曰虎等优秀的共产党员。正是在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的带领下,磴口县广大干部群众在漫漫70年治沙历程中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历届县委、政府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在乌兰布和东部沙地边缘建成308里的防沙林带,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近200万亩沙漠披上了“绿装”,湿地面积达到60万亩,形成了100多个湖泊绿洲,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0.56%,林草覆被率达到37%,向黄河输沙量由最初的每年近亿万吨降至350万吨,呈现出了“整体好转、局部治理”的良好态势,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磴口县还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浩瀚大漠长出绿色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近几年,磴口县委、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产业治沙道路,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治沙,产业治沙的新格局逐渐形成。全县乌兰布和沙漠目前引进130多家治沙企业,主要发展光伏发电、蒙中药材加工、有机奶加工、番茄加工、葡萄酒加工5大产业。

  从小在沙窝边长大的魏均深知开展沙漠生态治理的重要性。从2005年开始,他承包下5万亩沙漠种植梭梭,并尝试在梭梭根部接种中药材肉苁蓉。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他的企业年产值在200万元以上,陆续推出御品苁蓉茶、苁蓉冲剂、苁蓉切片、苁蓉饮料等系列产品,形成从肉苁蓉种植、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到产品销售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参与到这条沙产业链条中。

  依托王爷地、游牧一族等龙头企业,磴口县大力发展以肉苁蓉为主的中草药材种植加工产业。目前,乌兰布和沙区已经形成30万亩梭梭林基地,人工接种肉苁蓉10万亩。甘草、枸杞、连翘、牛蒡等中草药材面积逐年增加,板蓝根、黄芪、防风、桔梗等中药材正在进行试验和推广。

  诺民农林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孙金亮从2011年开始进驻乌兰布和沙漠,种植酿酒葡萄1000亩。充足的日照时长、优良的生长环境,让该公司产出的赤霞珠、霞多丽、西拉、梅鹿辄等葡萄品种成为酿造葡萄酒的优质原料。该公司于2012年被授予巴彦淖尔市防沙治沙沙产业示范基地,于2014年晋升为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2月晋升为市级扶贫龙头企业。 

  目前,全县现已建成酿酒葡萄、苹果梨等经济林1万多亩,甘草、黑枸杞、黄芪等中草药材基地3500亩,山药等特色作物1.4万亩,沙漠水稻试验示范基地1000亩。文冠果、火参果、油牡丹、长柄扁桃等新品种引进试种成功。全县8家林产业企业被评为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磴口县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以传统沙草产业为开端,新时代的磴口人仍然坚守着改善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环境的初心,采用新思路、新技术、新办法,让茫茫大漠不仅“披绿”还能“生金”,打造可持续、可循环、可发展的治理新模式,为荒漠化综合治理、科学治理提供了磴口样板。

  争当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2018年,巴彦淖尔市委、政府出台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规划,在乌兰布和沙漠内主要规划了“一核”“两翼”“五大体系”。“一核”主要是中国·以色列合作沙漠综合治理示范区为核心的科技成果展示;“两翼”主要是综合治理示范区、产业发展示范区;“五大体系”主要是综合治理体系、产业发展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成果展示体系、民生改善体系。规划期限从2019年至2035年。

  磴口县抓住巴彦淖尔市实施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的机遇,实施总投资为6.43亿元的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工程,主要包括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示范工程和乌兰布和沙漠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建成后,全县森林覆盖率可提高0.6个百分点,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保护和改善黄河、乌兰布和沙漠以及乌梁素海流域上游生态环境将产生积极作用。

  同时,该县利用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机遇,搭乘“天赋河套”品牌的航空母舰。利用沙区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光热水土条件,大力发展有机奶业、光伏产业、酿酒葡萄、循环水养鱼、蒙中草药材等产业,争创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打造全国首家绿色有机食品保护区。

  在磴口县扎根发展了8年的圣牧高科集团现在也是小有名气。如果提起她的产品,许多读者就会想到是有机纯牛奶。可在这小小的一杯奶背后却藏着“一头牛和三亩地”的故事。

  原来,种植三亩有机饲草可以养活一头牛,一头牛每年产生的粪便反过来可以滋养三亩地,苜蓿、玉米等饲草料的种植全程不施撒化肥,如此循环往复,造就了圣牧全程有机产业链。这杯好牛奶还真与“一头牛和三亩地”的故事密不可分。

  充沛的黄河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周边425万亩乌兰布和沙漠形成过滤病毒的天然屏障,圣牧高科投入75亿元建成有机牧草种植基地20多万亩,养殖奶牛近10万头,自建拥有世界领先先进生产技术的有机牛奶专用工厂,真正实现了种、养、生产加工一体化,形成了全程有机产业链。

  好环境造就好品质的有机奶,好牛奶更需打出大品牌。2018年,圣牧有机奶成为首批“天赋河套”品牌授权使用产品,这让圣牧有机奶更搭上了声名远扬的快车。据圣牧高科奶业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马小杰介绍,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对产品的需求量大增,圣牧奶业工厂也是加班加点生产,在部分地区出现了断货的情况。随着各地消费者对河套绿色农畜产品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天赋河套”也让来自大漠深处的奶香飘得更远了。

  下一步,磴口县将按照全市规划,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争当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以更加自信的信心和努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奋力谱写磴口绿色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与沙产业发展纪实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6版:建功新时代
   第07版:地方·旗县
   第08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9版:北疆大学生
   第10版:悦读
   第11版:出彩
   第12版:公益广告
治沙路上守初心 誓要大漠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