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尺讲台勤耕耘 师心匠意写人生

刘其瑞生前照片
李迪教授在指导学生
芒来在“马属动物研究中心”的陈列室留影
阿拉坦仓参加2019年全国政协会议
范新宇在自治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高校优秀辅导员校园巡讲现场
莫伶在共青团中央举办的“青年讲师团”培训班顺利结业,正式入选团中央“青年教师团”
内蒙古医科大学精神雕像群
  编者按

  回望70年光辉历程,内蒙古高等教育事业在祖国的怀抱里快快长大,内大、师大、农大、工大、医科大、财大……一所又一所大学,就像一朵朵鲜花,在草原上尽情绽放。如今,草原上已经建设了50多所大学。

  70年来,内蒙古高等教育事业从弱到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代又一代“领路人”倾尽毕生所学传授知识;一批又一批心怀梦想的年轻人走进“象牙塔”学习深造、汲取营养、回报社会。他们是内蒙古高等教育事业栉风沐雨,风雨兼程的见证者,更是内蒙古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奋斗者,砥砺前行的同行人!北疆大学生专刊特别推出“在祖国的怀抱里·内蒙古高等教育巡礼”系列报道,讲述一代代为人师者以德施教,立德树人,辛勤耕耘三尺讲台的动人故事。

  □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马莉雅  尤北红  白宇

  育人不辍几十载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民族干部、教师怀着满腔热血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内蒙古,为我区高等教育建设发展不遗余力,刘其端就是其中之一。

  刘其端是河北省南宫县人。1931年,他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1940年进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后任北平大学医学院教授,从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教学。

  1956年,得知内蒙古自治区要建立医学院,50岁的刘其端心动了,他说:“我会在草原上把事业干得非常漂亮”!他带着妻子和女儿从此扎根北疆,在内蒙古医学院(现内蒙古医科大学)筹组了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由于教学标本和设备紧缺,他和学生们克服重重困难寻找材料制作了200多具完整的人体骨骼标本。这些标本,至今仍在学校教学上发挥作用。刘其端还根据内蒙古医学院实际情况,重新编印了他在北平大学医学院使用的《人体系统解剖实用讲义》教材。他发起创建内蒙古解剖学会,使内蒙古的解剖学教研水平在上世纪60年代就跻身于全国中上等水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医学人才。

  “我病好了就回内蒙古,我还能带10个研究生。”晚年在北京养病的刘其端还在挂念内蒙古。1990年2月16日,84岁的刘其端在北京病逝,遵从他的遗愿,内蒙古医学院把他的遗体制成骨骼标本运回呼和浩特,内蒙古医学院的1500名师生举行了隆重的骨骼标本揭幕仪式,刘其端遗骨陈放的解剖教研室被设立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他的感召下,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内蒙古医科大学陆续涌现出一大批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医务教育工作者,他们为学校的建设立下卓越的功勋,为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很多老一辈教育人因“支边”与内蒙古结缘。2019年9月开学季,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迎来新一届硕士生、博士生。看着这些年轻的脸庞,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教授郭世荣不禁想起了恩师李迪。1956年8月,李迪支边调到内蒙古师范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前身)工作,他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奠基人,国际著名科学史家。“我们每年都要给新生讲学术传统与治学精神,都会讲‘专’‘恒’‘勤’三字治学方法和‘目标’‘合作’‘诚信’的治学精神。这是李迪先生给我们留下来的精神遗产。”郭世荣说。

  在李迪看来,“专”字最难。李迪最初在学校主要教授数学,但他热爱科技史,坚持不懈利用业余时间做研究。1978年,科学史研究成为他的正式职业,他开始培养数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被批准建立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3年,李迪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了科学史研究所,1986年,他长期坚持研究的数学史学科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重点学科。几十年来,李迪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培养和建立了一个实力雄厚的科技史学术团队,被同行称为“呼和浩特学派”。2002年,他被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2005年被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选为终身荣誉会员。

  李迪在科技史的众多领域内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最值得一提,他是这个学科分支的积极倡导者、开拓者和引领者。他曾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自筹经费创办了《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不定期连续出版物,他还组织全国力量编写了《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丛书》,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少数民族科技史进行的较为全面的总结性研究,该丛书出版后曾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恒”与“勤”相辅相成。李迪说:“‘恒’字要执着,一干就是几十年,一辈子不动摇。”50多年里,他每天坚持研究和写作。读书和买书是他的嗜好,曾被评为内蒙古十大藏书家。2001年,已逾古稀之年的他开始筹划建立古代天文仪器和计算用具博物馆,并得到了学校和国内外同行的广泛支持。为了筹建博物馆,李迪亲自到全国各地的旧货市场寻找实物,亲自复原古代仪器,或向好友写信求助。200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古代天文仪器馆正式开馆,2005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计算用具馆建成。2006年,他带领大家建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首个博士点。50年里,李迪没有休息日,即使是在病重期间仍然坚持研究。

  李迪不仅是一位成绩斐然的科学技术史家,也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师长。从1978年到2006年,他共招收包括数学史、物理史和少数民族科技史在内的32名研究生,他们现在大多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从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自东北师范大学支边来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到2006年逝世,李迪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都献给了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和科学研究。如今,他的学生们郭世荣等正追寻着他的脚步,为科技史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努力奋斗。

  天边飞回丰翼鸟

  “我的根在草原”

  他出生于锡林郭勒草原普通的牧民家庭,从小就与马结下了不解情缘;他是畜牧学专业与兽医学专业的双料博士;他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马咽鼓管囊模型,填补了世界性空白;在他的努力下,2011年,内蒙古农业大学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农业部马属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观测试验站,建成了国内第一个马数据库;他是“全国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人说他是“蒙古马灵魂的寻觅者”“蒙古马的拯救者”“蒙古马文化的守望者和传承者”,是大草原走来的“马博士”“马教授”,他就是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芒来。

  2000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得兽医学博士学位后,芒来放弃留在国外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国、回到故乡、回到母校,在内蒙古农业大学任教,重启内蒙古农业大学停办10多年的马业科学的本科课程。

  芒来的学生遍布国内外马学研究领域,他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任教30年来,他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图书出版都围绕着马、蒙古马、马产业和马文化,取得了众多成就,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师德标兵”“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全国师德标兵10名重点宣传对象”和全国遗传育种领域最高奖“第二届吴常信院士动物遗传育种科技成果奖”,并连续四届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走进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属动物研究中心”,首先看到的就是墙上挂着的一排排牌匾,“这里面主要有六大实验室,是我们‘马属动物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团队成员的主要工作地点,我是团队带头人。”今年57岁的芒来如今依然在教育一线忙碌着,他已培养出硕士、博士生103人。在芒来的带领下,团队致力于蒙古马特色基因的挖掘研究与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他的团队为内蒙古马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也为内蒙古在蒙古马保护、开发利用和马产品及马产业建设、马业科学研究、马文化传播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草原学子放弃出国、放弃高薪,凭着一股子“执念”回报家乡,用所学知识建设家乡。他们受人爱戴,他们是草原上优秀的孩子,是内蒙古教育事业发展最强劲的“心脏”。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副院长阿拉坦仓,他拥有众多头衔,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蒙古族数学家”这个称呼。他放弃名校邀约,返乡任教建设家乡。作为蒙古族数学家,阿拉坦仓扎根民族地区教育,从事数学教学和科研工作31个年头。他秉承“精业”与“敬业”的工匠精神,把数学水平提升到了世界领先层次,从算子理论角度推导出了100多年来宇宙天体力学上的数学难题:无穷维哈密顿系统的谱对称和完备性。2014年以来,他连续两次受聘于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3年,阿拉坦仓考入大连理工大学攻读博士,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内蒙古大学教学,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他在内蒙古大学建立了无穷维哈密顿算子理论研究中心,带领研究团队进行科研攻关,培养出3位博士后、18位博士和45位硕士,其中有4名博士成为内蒙古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2013年,阿拉坦仓调任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他又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建立了无穷维哈密顿研究平台,继续培养数学方面高端人才。作为全国遴选上线的13位数学大师之一,他主持了国家级精品公开课,他坚持每周一次开展“涡轮增压”式学术讨论,至今已举办1200多场。他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各环节,鼓励带动学生求学深造,报效祖国。

  日日繁忙为学子

  “情在草原飞”

  范新宇是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的团总支书记,也是一名身兼多职的辅导员。平日里,无论多么繁忙,范新宇都热情饱满、精益求精地完成每项工作,“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最好”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作为团总支书记,她勇于创新探索,创建了“旅游学院学术文化节”品牌活动;作为学院专职党务人员,她组织开展了学生党员“一帮一”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党员意识;作为思政课教师,她先后教授《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作为班主任,她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办法,所带班级多次被被评为校级优良学风班。

  范新宇在辅导员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11年。一次,班里一名学生突发肾结石住院,得知情况,她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手术前后,她一直陪伴在学生身边,直到学生病情稳定才离去。类似经历还有很多,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在深夜中送患病学生就医,多少次为保护学生挺身而出,多少次资助困难学生渡过难关……范新宇说:“每次翻看历届学生的毕业照,看着他们一个个成长、成才,我十分欣慰”。

  2016年,范新宇被破格评为副研究员,成为内蒙古财经大学第一位副高职称的辅导员;2017年,她被选拔为自治区“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高校优秀辅导员宣讲团成员;2018年,她被选拔为自治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高校优秀辅导员宣讲团成员;2018年9月,内蒙古财经大学“范新宇辅导员工作室”成立。

  像范新宇一样做学生身边知心大姐姐的还有内蒙古大学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工程系的专职辅导员莫伶。前不久,由共青团中央举办的“青年讲师团”培训班在中央团校举行,莫伶作为自治区唯一入选的高校辅导员,以优异成绩顺利结业,正式入选团中央“青年教师团”。

  2014年,这位四川姑娘带着自己教书育人的理想来到祖国北疆,成为一名辅导员。工作之初,为了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她反复与学生谈心,与专业教师交流,探讨学生学习状况及专业发展情况。工作之余,莫伶攻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学位,她用刻苦努力打破了“跨界”瓶颈,不断追赶学生成长的脚步。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莫伶通过抓苗头、抓倾向、抓规律、抓骨干、抓后进的“五抓”引领法落实学生管理工作,她所带的2个班级不仅获评年度校级优秀共青团团支部,还走出了校级年度十大杰出青年、校级优秀团支部书记、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等先进个人。

  莫伶特别喜欢鲁迅的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而与她有关的,正是学生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一线思政工作者,莫伶坚信,只有严谨笃学、广纳新知,才能成为学生群体中有底气的朋辈引领人,助力青年人投身于伟大的时代征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6版:建功新时代
   第07版:地方·旗县
   第08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9版:北疆大学生
   第10版:悦读
   第11版:出彩
   第12版:公益广告
三尺讲台勤耕耘 师心匠意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