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蒙古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自治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情况
  新闻界的朋友们:

  推进内蒙古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对保障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全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高质量发展根基不断夯实。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2.1%,较2013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森林面积3.92亿亩、森林蓄积量15.27亿立方米,分别增加1905万亩和1.82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4%,比2012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湿地面积保持在9000万亩以上;2018年底,全区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80%,较2014年提高40.8个百分点。

  ——产地环境净化深入推进,农牧业生态资源保护持续加强。2018年以来,全区化肥、农药使用量由零增长转向持续负增长。今年,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0%、地膜回收率72%,分别较2017年提高2.5个、6.3个和12个百分点。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3867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上世纪70年代末不足0.35提高到0.543,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农牧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绿色特色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较2013年提高5.5个百分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用标企业达到1222家、产品总数3623个、总产量1400多万吨,有机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农牧业生产连年丰收,今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30.6亿斤,居全国第8位;预计肉类总产量达到260万吨左右。牛奶、羊肉、羊绒、草业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内蒙古每年净调出粮食2000多万吨,具备每年稳定向外调出500万吨牛奶、150万吨肉类的能力,全国消费市场近1/4的羊肉、1/5的牛奶来自内蒙古,是名副其实的全国重要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品牌建设提质增效,引领农牧业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全区注册地理标志商标达到125件,“蒙字号”品牌越叫越响,天赋河套、兴安盟大米、锡林郭勒羊肉等区域公用品牌越树越亮,“内蒙古味道”香飘万里,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3个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超百亿元。今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570亿元,比2013年增长59%;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4%。培育形成了乳业、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肉牛、肉羊、马铃薯、杂粮、小麦、向日葵、羊绒、蔬菜和草业9个百亿级产业。

  ——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2013年以来,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由8596元提高到13803元,增长了53.6%,年均增长9%。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深入推进,累计实施危房改造85.9万户,街巷硬化里程近12万公里,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牧区卫生厕所75.9万户,近8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27个旗县梯次推进污水治理,清理农村残垣断壁3万余处,村庄绿化率达26.4%。

  这些年来,重点做好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养护和修复农牧业生态系统。近年来,全区造林绿化面积年均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占到全国年均造林面积的九分之一。全区10.2亿亩可利用草原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划定基本草原8.84亿亩,人工种草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3000万亩以上。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实施沙漠边缘林草锁边工程,五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与第四次监测结果比,荒漠化土地减少625万亩,沙化土地减少515万亩。河湖长制全面落实,设立四级河湖长15896人,履行河湖长职责,推进水生态修复治理。加大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力度,实行取水总量、水位、机电井数量、用途、水质“五控”管理,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任务完成近80%。“一湖两海”综合治理力度持续加大,呼伦湖、乌梁素海水面面积和水量恢复到合理区间。岱海退灌还水和生态补水工程取得积极成效。全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优化农牧业生态空间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认真落实农牧业功能区划。去年以来,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5334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256万亩,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9个。按照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2013年以来,压减冷凉、干旱地区高耗水籽粒玉米332.9万亩,扩大大豆种植面积667.8万亩;推动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扩大青贮和优质苜蓿种植面积1520万亩和562万亩。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形成“五大奶牛养殖区”“三大肉羊养殖区”“两大肉牛养殖区”和“绒山羊品种资源保护区”,牛羊养殖大县达到66个。大力发展牧区生态家庭牧场和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全区规模化养殖场9.5万个,畜禽养殖综合规模化率达6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三)推进产地净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型农牧业。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比国家要求提前三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严格落实秸秆禁烧制度,大力推进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依法强制使用符合标准的加厚地膜,以旗县为单位开展地膜使用全回收,消除土壤残留;在57个畜牧旗县整旗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755万亩。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实施耕地休耕轮作试点项目60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2104万亩,累计完成盐碱化耕地改良项目150多万亩。落实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畜禽粪污还田、种植绿肥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肥力。坚持水、田、林、电、路、渠、农技“七配套”,建成一大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农畜水产品总体合格率连续7年稳定在97%以上。

  (四)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促进产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截至目前,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人数达到9.5万人、家庭农牧场发展到1.9万个,注册登记农牧民专业合作示范社8.1万个。自治区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3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6家。盟市级以上产业化联合体达到320家,其中自治区级示范联合体135家。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全区农作物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6145.6万亩、标准化养殖牲畜存栏3838.8万头只。“一村一品”专业村镇达到718个,其中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82个。大力创建现代农牧业产业园,10个旗县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22个旗县实施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示范乡镇建设。绿色特色产业茁壮成长,农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形成年加工转化粮油2400万吨、牛奶1000万吨、肉类300万吨、羊绒2.2万吨、马铃薯360万吨的生产加工能力。近年来,坚持把绿色有机品牌创建作为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和关键来抓,锡林郭勒羊肉、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兴安盟大米、河套向日葵、赤峰小米、呼伦贝尔草原羊肉、鄂托克阿尔巴斯绒山羊、乌海葡萄、达茂草原羊、敖汉小米等11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2019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五)促进农牧民增收和生活质量改善,让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牧民。2013年以来,不断巩固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股份合作型、订单合同型、服务协作型、流转聘用型、产业化联合体等利益联结模式。截至目前,农企利益联结比例稳定在82%以上,紧密型联结比例达到54%,260余万农牧民在产业化经营链条中受益。全面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基本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和街巷硬化,正在扎实推进厕所改造、垃圾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美化等。

  发布会期间,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赵忠武、自治区农牧厅副巡视员王雨锋、自治区林草局副巡视员东淑华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区农牧业绿色发展有哪些亮点?

  王雨锋:第一,坚持“量水而行”,破解产粮又缺水矛盾成效明显。一是制定实施农业高效节水行动计划,2019年建设高标准农田500万亩、高效节水215万亩,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3867万亩,高效节水2755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43。以通辽为例,建成以浅埋滴灌为主的高标准农田518万亩,节水5亿立方米、增粮9亿斤。二是制定《农牧交错带量水而行协调发展总体方案》,在29个旗县区科学退耕、退灌,发展饲草产业,力争2020年退灌农田62.6万亩,退耕还草改饲238万亩,农牧交错带植被综合盖度实现60%。

  第二,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控水平稳步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前完成《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0年任务目标,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以上。实施控肥增效、控药减害行动,开展减肥增效示范132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亿亩,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4200万亩、绿色防控4300万亩,全区化肥使用量217.7万吨,同比减少5.1万吨;农药使用量1.94万吨,同比减少497吨,继续保持负增长。积极推进秸秆地膜综合利用,全区秸秆有效利用率达83.5%,项目旗县当季地膜回收率达80%。以“一湖两海”农牧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为例,在乌梁素海持续推进化肥农药负增长,2019年减肥7100吨、减药65吨;在岱海实施8.8万亩水浇地改旱地;在“一湖两海”流域内整建制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综合利用率达到81.6%,高于全区3.6个百分点,流域内农牧业面源污染程度明显降低。

  第三,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初见成效。强化技术服务,牵头制定了“厕所革命”等5项指导意见和9项技术指南,明确了建设标准、技术规范,让基层干部群众有规可依、按规建设。推进“厕所革命”,启动实施“十县百乡千村”示范工程,投入5.88亿元,分一类、二类、三类县梯次推进,新建和改造户用卫生厕所21.19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6.3个百分点,达到22.4%。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农村牧区生活垃圾98.7万吨,嘎查村内水塘2573个、沟渠2.6万公里,残垣断壁3.7万处,村容村貌整体得到改善。

  记者:在促进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如何做好“水”的文章?

  赵忠武:水利是农业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农牧业用水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同1980年相比,全区规模以上机电井由1.61万眼增加到43万眼,水库由339座增加到598座,蓄水能力由60亿立方米提高到近110亿立方米,农牧业灌溉面积由2706万亩增加到5725万亩,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由79亿斤增加到730.6亿斤,增长了8倍多。同时,积极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亩均用水量逐年下降,农牧业用水效率大幅提升。特别是2013年以来,进一步加大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力度,自治区粮食产量增长了46%,农业灌溉用水量仅增长了4.6%,以用水量的微增长支撑了农牧业的快速发展。

  记者:保护草原、森林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自治区林草局是如何加强工作力度的?

  东淑华:一是全面推进林草生态修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1200多万亩,其中新造林860多万亩,居全国第一位;完成人工种草150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累计完成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4044万亩,居全国第二位;完成草原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4868万亩,居全国第一位。特别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40年来,我区共完成建设任务1.13亿亩,占国家“三北”工程建设任务的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持续开展重点区域绿化,累计完成造林1232万亩。

  二是加大土地沙化荒漠化防治力度。认真总结推广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发扬“库布其治沙精神”,依托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工程,持续开展防沙治沙,承担全国沙化土地治理任务的40%,年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200多万亩。

  三是切实加强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年停伐木材产量151.2万立方米。严厉打击涉林涉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了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毁林开垦专项整治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国家指标以内,有害生物得到有效防控。

  记者:我区在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王雨锋:第一,农牧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9年,粮食增产20亿斤,达到730.6亿斤;肉类总产量预计达到260万吨,牛羊肉产量居全国首位,外调150万吨,作为产销平衡区净调出生猪39.5万头,为国家猪肉稳供保价做出贡献;奶业实现恢复性增长,牛奶产量居全国首位,伊利、蒙牛世界排名第8位和第10位。

  第二,农牧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5295万亩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300万亩;全区粮经饲比例达到65.9:18.3:15.8;形成了玉米、马铃薯、奶牛、肉牛、肉羊、饲草等16个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

  第三,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570亿元,增长7.5%;完成增加值1002亿元,增长7.6%;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预计达到64%;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达到46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600家。乡村特色产业和产业融合发展稳步发展,9个乡镇苏木开展农牧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22个旗县实施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示范乡镇项目;新增最美休闲乡村9个,新增10个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82个,“一村一品”专业村镇达到718个。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壮大,新型职业农牧民达到9.5万人,家庭农牧场达到1.9万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示范社达到8.1万个。

  第四,科技支撑水平不断提升。强化供种能力,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09个,四子王旗、察右前旗和牙克石市被确定为国家马铃薯制种大县,建设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30万亩;区内培育的2头荷斯坦种公牛排名进入国际前100名,5头进入国内前20名,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三河牛种公牛质量继续提升;积极落实白绒山羊、双峰驼、乌珠穆沁羊国家保种任务,启动1.5万匹蒙古马保护措施。标准化生产持续扩大,主推绿色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221项,带动小农牧户按标生产,农作物标准化面积达到6145.6万亩,标准化养殖存栏达到3838.8万头只。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预计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第五,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实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行动,建设214个标准化乡镇监管站,杭锦后旗等6个旗县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推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挂钩机制,累计出动执法人员8.7万余人次,销毁问题产品1.16吨,定量监测农畜产品1.66万批次,全区农畜水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连续7年稳定保持在97%以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自治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情况
~~~——自治区行政权力压减工作情况答记者问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出彩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出彩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出彩
   第12版:公益广告
内蒙古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让政府权力“瘦身”市场“强身” 推进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主题教育“开门纳谏”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