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片玉米皮打开文化扶贫一扇窗

  □本报融媒体记者  徐永升   

  林西县融媒体中心  王海英

  晚春时节,来到赤峰市林西县大井镇大榆树村农民代云平家时,代云平正在用玉米皮制做工艺品。“这过去遍地乱扔的玉米皮,经过这么一鼓捣,就变成好看适用的小花篮、小拎包、小坐垫。这个技术学到手可真不赖,在家就能赚零花钱。”代云平熟练地摆弄着手中的玉米皮,半个小时的功夫,一个精致的小花瓶编织品就呈现在眼前。

  2019年,代云平和村里姐妹依靠玉米皮手工艺品产业,用一双“巧手”开启美丽幸福新生活。今年春节以来,受疫情影响,她和姐妹们不能在“妇女之家”相聚、切磋技艺,但宅在家中的她们,通过电话、微信等互相沟通交流,创新产品花样,编织新产品。据了解,疫情防控期间,宅家妇女们编织的产品有一半售出,人均收入800多元。这些往日拿回家烧火做饭或直接在地里粉碎的玉米皮,竟成了该镇妇女发家致富的“香饽饽”。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妇女就业,2018年10月,林西县大井镇经过多方考察,结合当地玉米种植面积广、玉米叶产量大的实际,积极发展玉米皮手工艺品产业,利用玉米皮制作工艺品。

  “我要努力把这门手艺学好,闲暇时间只要动动手就能给家里添收入,最主要是没成本,家家都有原料,只要肯学就能挣钱。”大榆树村村民张凤兰通过微信联系到常来村里培训的吉林省大安市指导教师,很快就学会了一种编织新花样。自从有了这门手艺,张凤兰还真“上了瘾”,没事儿总是拿着玉米皮用心琢磨,在她家里,时不时会出现一个新奇小制品。

  大井镇除在大榆树村发展玉米皮编织工艺品外,还在东方红村发展玉米皮贴画工艺品——以玉米皮为原材料,采用煮、晒、熨等多种方法,经过颜色处理、防腐、粘贴、护膜、装裱等复杂工序,做成湿而不卷、燥而不裂的玉米皮贴画,形成了“一村一品”玉米皮制作新格局。

  在大井镇玉米皮手工制作精品展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玉米皮产品让人耳目一新,不仅有《梅兰竹菊》《春色满园》《大展宏图》等内容不同、制作精美的玉米皮贴画,还有花瓶、凉席、储物筐等各种各样的玉米皮编织品。这里不时就会有新作品入驻。这些精美的作品,价格也不等,小到几十元,大到几千甚至上万元。由于是纯手工制作,创作一幅作品有时会耗时数月。单从人工成本上看,也注定了作品“不菲”的身价。其中由老师和学员利用近1个月时间共同完成的《松鹤延年》贴画作品深受市场青睐。

  “没想到这原本不起眼的玉米皮,竟然能做出这么精美的贴画,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竟然出自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之手,真是不简单。”前来参观的人们感叹不已。

  一片玉米皮,打开文化扶贫一扇窗。大井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公司化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研发设计、分户小作坊生产、统一商标标识、统一订单回收的营销模式,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变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目前,镇里已累计举办培训班53期,参与培训的妇女、贫困户、残疾人150余人,编织产品10类1000余件。通过签订订单和展会销售等方式,打通产品销路,实现农民增收。

  如今,大井镇村村建基地,以妇女为主体,“高端做粘画、创意新特奇,低端做编织、种类样样全,回收有订单、价格有保障,自己有销路、链条拉得长”,正在向“玉米皮工艺美术之镇”迈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评论
   第05版:特刊
   第06版:要闻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观察·乌海
一片玉米皮打开文化扶贫一扇窗
〖云吧〗
云闪
秸秆打捆离田 不误农时春播
小合心嘎查扶贫经济林项目落地了
爱心果树拉近京蒙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