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山间,清风吹拂,在阳光的照射下,位于巴彦淖尔市石哈河镇楚鲁图村巴宏塔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整齐排列,银光闪闪,犹如一片银色的海洋。楚鲁图村村主任张凤岐如往常一样,来到基地查看芦笋的长势。
走进大棚,张凤岐轻轻扒开浮土,找到一个个正在悄然萌动的白嫩芦笋芽儿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2018年7月,石哈河镇引进芦笋种植产业。2019年11月,该村种植的38.5亩的芦笋迎来采摘期。“当时芦笋的总产量约8000公斤,收入22.4万元。除去开支,村集体增加了5万元的收入。我们给村里的12户贫困户进行资产收益分红,每户800元。”据张凤岐预计,今年芦笋种植的产值至少翻一番。
乌拉特中旗把产业扶贫作为提升脱贫质量、防止返贫的重要举措,立足当地实际,提出构建“十大扶贫产业链条”,以传统养殖业为基础,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深入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乡一业”产业推进行动。如今,一个个扎根基层的特色小产业,托起了贫困户的致富新生活。全旗87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全旗2042户468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摆脱经济上的贫困,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5174元增加到2019年的12604元。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像乌拉特中旗一样,全区各地产业扶贫的生动故事正在不断上演,星星之火,熊熊燎原,汇成一幅幅波澜壮阔的“脱贫答卷”。眼下,我区的贫困群众正搭乘着特色产业“专列”,驶向小康之路。
贫困地区只有通过发展产业,才能实现永久脱贫。近年来,我区紧紧抓住发展产业这个“牛鼻子”,立足传统产业,做优特色产业,深入实施贫困地区产业提升工程,一系列“加强版”举措不断推出。根据农区、牧区、林地、沙地等不同自然禀赋和交通状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坚持量水而行、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草则草、宜工则工,支持引导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区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政策措施》等13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细化促进产业扶贫项目落地的土地、金融、科技、交通等26条要素保障措施,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截至2019年,全区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096个,115.2万人次贫困人口进入产业链条。
走进赤峰市林西县林西镇冬不冷村刘士连家的小菜园里,绿意盎然,果菜飘香。这两年,刘士连老两口在党员杨凤琴的帮助下,发展了小菜园和小养殖,收获颇丰。
“前几天菜园里产出的芹菜和韭菜就卖了2000多块钱,养殖的小鸡还有两个月就出栏了,又能收入3000多元,有了这份产业,咱的好日子就来了。”刘士连高兴地说道。发展庭院种植是林西县“六小工程”的一项内容,为夯实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基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林西县整合涉农资金,扶持各乡镇发展庭院经济,发展小养殖、小田园、小果园、小作坊、小买卖、小电商“六小工程”,让村民有致富的小产业。到2019年,林西县已建成产业特色鲜明、辐射带动有力、减贫成效明显的产业园区17处,带动贫困人口1537户2872人稳定脱贫增收。
产业扶贫直击靶心,为贫困户打造了“聚宝盆”,栽下了“摇钱树”。自治区创新优化扶贫产业发展结构,总结推广“三带一减”产业扶贫模式,即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脱贫一批、建设扶贫园区带动脱贫一批、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脱贫一批,坚持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持续发挥减贫成效的基础。把庭院经济作为稳定增收的重要补充,引导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空闲院落,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手工等庭院经济产业,把“方寸地”建成“增收园”。到2019年,全区73个旗县开展了庭院经济,投入扶贫资金1.5亿元,直接带动近13万贫困人口发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