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盐碱地长出“新希望”

  □本报记者  刘向平  实习生  辛玥

  看到自己亲手育种的水稻齐刷刷地又长高了两拃,52岁的周光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生平第一次种植的这类作物,竟然长得这么喜人。

  他左手掰开稻苗,右手伸进水里,逐一排查每株水稻的生长情形。他说:“盐碱地里还能种水稻,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太神奇了。”

  水稻的长势越来越撞击着周光的大脑神经,也常常颠覆着他固有的传统种植理念,“科技这玩意儿真厉害,浇水,退水,又撒了点盐碱改良剂,折腾几回就把盐碱洗出去了。”

  周光是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镇土黑麻淖村村民,一直以种地为生。

  土黑麻淖村共有耕地1万亩,其中盐碱地就占了一半儿,且一直荒着。地不能种,村民也就没了种地的念想,纷纷出去打工。可一没文化,二没技能,辛苦上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怎么办?

  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过商讨后认为,把土地流转出去,让有盐碱地改良经验的企业进来,彻底激活村民的“命根子”。

  2008年,村里将农民的土地流转回村集体,村集体又把土地承包给专业种植企业经营。玉米、葵花,一年,又一年,产量始终上不去,企业只好终止合同。紧接着,又换了一家承包企业,种植了几年同样没有成功。2019年,村里再一次将盐碱地承包出去。这次,有了久违的转机。

  承包企业包头禾穗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成江云说:“我们到外地考察学习时发现,盐碱地经过浇水、退水等办法,再加上使用‘盐碱改良剂’,就能将地表以下30公分内的盐碱洗掉,而水稻的根最多也就长25公分,所以,一下子承包了这里4500亩盐碱地。”

  当年,该公司试种了200亩水稻,并聘请了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技术专家,从育苗到插秧再到收割,全程指导,一一把关。

  没想到,大获成功!共产稻8万斤,收入30多万元。

  沉寂多年的“死地”终于复活了,村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上,终于看到了致富的新希望。

  今年,包头禾穗丰有限责任公司又将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亩。种植了“稻花香2号”“黑珍珠”“松粳16号”等黑白两色8个品种的水稻。

  “4月育苗、5月插秧、10月收割,稻子生长期长达半年多,这么长时间的生长周期,产出来的大米,口感要比南方的3季稻子好得多。”说起从自家盐碱地里产出的优质大米,土黑麻淖村党支部书记曹根亮眉飞色舞。

  曹根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玉米的话,亩产最多1000斤,一斤最多能卖8毛钱,也就收入800元,去掉成本,利润还不到400元。种水稻,平均亩产800斤,能产500斤大米,一斤平均5元钱,一亩就能收入2500多元,去掉成本还能挣个1000多。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在稻田里放养了螃蟹,用这一方法代替化肥农药,来抵御病虫害,进一步保证稻米的品质和安全。“螃蟹不吃稻苗,专门吃稻田里的害虫,这样就能实现大米的绿色无污染。”成江云说。

  他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在700亩稻田里又放养了168000只螃蟹苗,等长到中秋节上市,每只螃蟹平均能达到2两重,按市场价每两5.5元计算,一年至少收入120多万元。”

  到了秋天,稻子熟了,螃蟹也肥了。种一季稻,挣两份钱,一举两得。

  哈林格尔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鹏飞告诉记者:“像土黑麻淖村这类盐碱地在哈林格尔镇还有近1万亩,如果今年这些水稻种植成功,就将这项技术推广到其他村子,帮助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助力乡村振兴。”

  盐碱地的有效改良,不仅使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了业,还找到了奔小康的新路子,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随着水稻的大面积种植,燕子来了,水鸟来了,当地的生态也变了。

  这,就是科技农业所带来的良性循环效应。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要闻
石泰峰会见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杨长利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期待
党建引领,农牧民走上致富路
关于对拟任干部进行公示的公告
内蒙古社科联 六届八次全委会召开
孔雀飞 游客来
盐碱地长出“新希望”
我区实现首例“超加急”造血干细胞捐献
线上直播“云游内蒙古”宣传推广和销售活动启动
内蒙古现有境外输入确诊病例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