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元化农牧民合作社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本报呼伦贝尔10月12日电  (记者  李新军)日前,呼伦贝尔市举办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庆丰收 迎小康”系列活动,表彰10名优秀合作社带头人和20名优秀新型职业农民。

  据了解,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坚持“规范引导、示范带动”的发展思想,鼓励引导创办生产型、销售合作型、科技服务型多种合作社经济组织,涌现出一大批发展规模好、带动能力强的农牧民合作社,增加农牧民收入,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阿荣旗呼伦贝尔肉业集团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利用其加工、品牌营销等优势,牵头领办农民合作社。通过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企业自身也得到发展壮大。“中荣”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每年通过互联网合作社线上销售农产品100万元以上,线下销售额上亿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鑫鑫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岳桂玲说。据岳桂玲介绍,莫旗有7家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抱团发展,打造共同品牌。他们通过鑫鑫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搭建的“达斡尔生态农业小店”电商平台销售杂粮、杂豆、大米、食用菌、黄烟、鸡蛋、蔬菜等农畜产品,经过自治区农产品检测、溯源平台可对农畜产品进行溯源,保证产品质量,同时与物流公司合作,打通农村电商线上线下销售最后一公里。

  “合作社预计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万元,明年将直接带动200-300名农民从事杂粮生产,还能辐射周边农户发展杂粮产业。”在扎兰屯市卧牛河镇五星村四组杂粮加工车间,村党支部书记苏成新一边熟练地操作杂粮加工设备,一边告诉记者。

  五星村党支部成立五星村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村级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杂粮产业。在五星村六组、七组建立杂粮种植基地,在四组建立杂粮加工基地,引进全国先进的小米加工设备,筛选、抛光、全自动包装一条龙完成。目前,合作社注册商标“盛金东米”通过QS认证、绿色产品标识,加工车间日生产量超过20吨,全部通过京东网和实体店线上线下销售。苏成新说:“今年谷子长的特别喜人,农民积极性很高,基层党组织牵头领办合作社,不光落实产业项目,给老百姓也办了实事。”

  多元化农牧民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牧民成为专业大户,他们再联合其他农牧户组建新的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的运营模式迅速发展。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满都盛达黑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由原来的年生产黑木耳40万袋发展到120万袋,员工由原来的20人发展到60人,生产加工车间扩大到3200平方米。几年来,培训黑木耳科技人才2000多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生产加工基地、科技引领示范基地和带领农牧民发家致富基地。

  “示范社创建”“联合社培育”“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可追溯生产记录”等发展措施让呼伦贝尔市农牧民合作社呈现出形式多样化、领域多元化、规模扩大化的发展态势。截至2019年末,共有7640家各级专业合作社。其中联合社33家,国家级示范社39家,自治区级示范社71家,市级示范社160家。合作社入社社员达62937户,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达到6.0109亿元,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2.4592亿元,合作社经营收入达4.0279亿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读图
   第05版:地方盟市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内蒙古足球
   第08版:科技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民主与法制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全区推进建立国资报告制度和加快 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多元化农牧民合作社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统筹规划 科学调度 突出重点 强化落实 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和 供热保障各项任务
绿色打底 “蒙味”飘香
北疆羽翼行动——草原雏鹰 救助项目启动
我区8项赛事入选 年度中国马拉松等级赛事
凝聚智慧力量 共建美好家园
巴彦淖尔市“黄金周”旅游 交出亮眼成绩单
首府40家大型商超黄金周销售额突破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