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准供给”让首府公共文化更惠民

“开年·阅”鸿雁悦读系列活动。
“德润青城、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网上教育实践活动。
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鸿雁书屋夜景。
流动图书车走进沟子板小学暨“喜迎六一、祝福祖国”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主题系列活动。
“吟诵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中国传统书法(吟诵)传承人文化展演。
“我最喜爱的童书”阅读推广活动走进校园暨玉泉区图书馆分馆授牌仪式在玉泉区清泉街小学举行。
京蒙“文化边疆行”送书到基层。
U度咖啡巨海城分馆成为现代人休闲阅读的好去处。
古路板村龙灯。
群众体验非遗项目,参与元宵灯谜活动 。
非遗进校园活动受到孩子们喜爱。
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制作托县炖鱼。
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制作手工艺品。
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 。
莫尼山非遗小镇内蒙古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安代舞表演。
新城区非遗展厅开馆仪式 。
  □本报记者 郑学良 《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苗青 孙凌云

  闲暇时,逛逛博物馆、美术馆;到图书馆、书店感受书香、聆听讲座;到剧院听听歌、看看戏;到小区、社区参与各类文艺活动……如今,呼和浩特市越来越多的居民已经在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资源,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蓬勃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正在不断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社会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伴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首府呼和浩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强化,“按需定制”的惠民服务让文化供给更精准,也让百姓在乐享文化生活时拥有更多满足感。

  “鸿雁悦读”计划开启全新借阅读书模式

  随着蒙西文化大厦24小时鸿雁书屋的落成和开放,呼和浩特市已初步建成以呼和浩特市图书馆为中心馆,9个旗县区图书馆为总馆,鸿雁书屋、相关委办局、部队、商场等区域内设置的场地(49个)和新华书店城市书房(25个)为分馆,符合条件的部分草原书屋和农村书屋为网点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更有流动图书车定期走进乡镇村落,“鸿雁悦读”计划服务覆盖面得到进一步延伸,总分馆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自2017年11月23日正式启动以来,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在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鸿雁悦读”计划取得了长足进展。2019年5月,中组部将“鸿雁悦读”计划编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丛书(文化建设卷)。

  “经过近三年的不断推进,以入选中组部组织编写的改革发展稳定攻坚克难案例丛书之文化建设卷为标志,‘鸿雁悦读’计划现已取得阶段性成功。”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兰毅说:“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理论指导,把‘鸿雁悦读’计划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标杆,体现中国智慧和制度优势的典型案例。”

  城乡联动——30余万群众受惠

  家住玉泉区郦城的苏日娜特别喜欢带着孩子来小区附近的鸿雁书屋,这里环境雅静,图书种类齐全,“儿子在这里看绘本能一坐一个多小时,有时候有小朋友一起看,兴趣更浓,我办了借阅卡,没读完的书还能借回家,又方便又环保。”如今,来鸿雁书屋“打卡”成了苏日娜和孩子每天的固定活动项目。

  在呼和浩特市主城区,“鸿雁悦读”计划依托青城驿站打造鸿雁书屋,在面积较大、周围居民集中、有专人管理维护且具备宽带接入条件的青城驿站中建设城市书屋;在面积较大但无专人管理的青城驿站中建设微型图书馆;在面积较小且无人管理的青城驿站中投放数字阅读平台和自动借售一体机。今年,除了已建成开放的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青城驿站鸿雁书屋、蒙西文化大厦24小时鸿雁书屋、玉泉区郦城青城驿站鸿雁书屋、蒙鑫国际鸿雁书屋之外,还有体育场鸿雁示范书屋、香格里拉鸿雁书屋即将与市民见面。

  “鸿雁悦读”的受益者不仅仅局限于城区,从一开始,这项阅读计划就打算将“触角”延伸至更偏远的乡村。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娜敏介绍说:“我们充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深层次地考虑如何使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深入到广大农牧区,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广泛地惠及更偏远、更基层的老百姓,这是‘鸿雁悦读’计划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促进‘鸿雁悦读’计划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各个乡镇农村,“鸿雁悦读”正在将农家书屋体系中的草原书屋纳入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打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终端。2018年11月,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将全市的部分草原书屋纳入总分馆管理体系,加挂“鸿雁书屋”牌子,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推动公共图书馆体系、农家书屋体系资源融合。这一举措,不仅优化了公共文化资源存量,更有效解决了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呼和浩特市还充分发挥流动图书车的作用,开启公交服务模式。流动图书车采用开架阅览的方式,还可为读者现场办理读书卡,提供图书借还、信息咨询等与中心馆相同的服务,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流动图书车由专人负责,实行公交化管理,每月定时定点开进旗县、乡村和城市广场、街道、公园等服务网点,让市民畅享文化惠民工程带来的成果。

  如今,“鸿雁悦读”四级网络已初步建成,读者持身份证在各网点均可办理读书卡。呼和浩特市所有网点实行图书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调配、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呼和浩特市图书馆馆长张浩如并没有满足于现状:“我们还需要充实、壮大单元力量,夯实公共图书馆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单元基础,使‘鸿雁悦读’计划服务体系更加坚固,覆盖更全面,服务更到位,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据统计,自项目启动以来至2020年7月16日,仅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办卡人数已逾50000人次,共实现借书316458册次,还书301028册次,实现跨越式增长;图书流通率也较启动前大幅增长,2017、2018、2019年分别达到26.3%、21.0%和22.7%。城乡联动下,共辐射惠及30余万市民及周边居民。

  按单“做菜”——

  “定制化”阅读服务更精准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李莎丽这样解释“鸿雁悦读”计划的“精准”服务:“‘鸿雁悦读’打通了图书馆、新华书店和农家书屋的阅读资源,同时,将原来由政府采购图书的‘配菜’模式变为‘群众点单、政府买单、新华书店送单’的‘上菜’模式,进一步推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读书更简单,让书香满青城。”

  “鸿雁悦读”计划着力于从供给侧方面深入改革,积极探索公益文化机构与盈利性企事业单位深度融合,加强呼和浩特市图书馆与新华书店全面合作,将新华书店纳入“鸿雁悦读”计划总分馆体系中。新华书店作为图书馆分馆,改变以往书店只能买书的旧模式,创新出方便快捷的借阅新方式,实现了书本循环利用,知识无限传递,在图书阅读领域实现共享。目前全市所有网点实行图书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调配、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已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了“一处办卡、多处可用,免费服务,资源共享”。

  作为读者,只需持身份证便可在书店和各分馆办理“鸿雁悦读”读书卡,图书的选择和部分图书的采购权也交到了读者手中。读者可以通过4种方式满足阅读需求:一是在就近的鸿雁悦读书屋或图书馆分馆借阅心仪的图书;二是线上图书快借服务,读者在京东网上书城下单“买”书,阅读之后将书还到图书馆即可,全程由图书馆买单;三是读者成立选书委员会,定期组织成员提出图书采购建议,图书馆进行采购;四是通过APP、微信公众号、图书馆网站实现读者线上荐书服务。

  随着“鸿雁悦读”移动客户端的推广,“鸿雁悦读”实现了多种资源融合,并提供线上与线下多种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日趋完善的阅读体验。通过APP实现馆藏查询、定位,提供书、报、刊一体的数字阅读资源,实现视频对接。通过APP将线下“鸿雁悦读”借阅功能提升,实现卖场扫码借阅,逐步实现图书馆馆藏与数字阅读资源无缝衔接,丰富读者的阅读方式,增强阅读体验。

  除了常规借阅服务,图书馆通过青城文化讲坛、“鸿雁”大讲堂、“鸿雁朗读亭”“鸿雁”传书、“鸿雁”手书展览、“鸿雁”朗读大赛、阅趣小嘎鲁等文化交流活动,为群众搭建读书交流互动平台,既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又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今,“鸿雁悦读”已经是呼和浩特公共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之一,2019年,“鸿雁悦读”计划分别赴深圳和上海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和第四届双创博览会。在博览会上,“鸿雁悦读”受到各方关注。目前,已在全区8个盟市推广并落地,“鸿雁悦读”示范带动效应还在持续发挥。

  “我们还需要加强‘鸿雁悦读’计划呼和浩特市地方标准建设,从基本条件、政府保障、体系建设、单元建设、设施建设、效能建设6个方面构建‘鸿雁悦读’计划实施规范。同时建立考评机制,将‘鸿雁悦读’计划纳入到文化主管部门年度工作目标中,接受上级和社会各界监督和考评。”李莎丽说:“我们要深入研究、探索和挖掘‘鸿雁悦读’计划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的丰富思想内涵、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的思路和机制,打造文旅融合的典范。呼和浩特市将推动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地方立法,为‘鸿雁悦读’计划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与制度保障。”

  非遗传承创新展示传统文化生动画卷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论述,为呼和浩特市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文化的挖掘、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播等方面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实践路径。

  首府呼和浩特是自治区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带着对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呼和浩特市持续探索如何顺应时代变化,运用科学合理方式,让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府展开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餐桌上的非遗美食,学校里的非遗课堂,舞台上的非遗演出,商场里的非遗文创,橱窗里的非遗作品展示……非遗对首府市民来说并不陌生,大家总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非遗之美。

  在刚刚过去的重阳节里,“敕勒川味道—敬老餐”火了。炸油糕、羊肉臊子荞面饸饹、敕勒川大烩菜、托县粉汤、武川莜面……一系列非遗美食供呼和浩特市65岁以上老人免费品尝,更有二人台、晋剧、秧歌等非遗节目可以观赏。连续几天,大召通顺大巷里熙熙攘攘,大家扶老携幼,都来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目前,呼和浩特市列入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5项,自治区级67 项,市级150项;列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4人,自治区级70人,市级264人;非遗传习基地(所)71个,自治区非遗扶贫工坊1个,自治区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非遗科科长吴和义介绍:“我市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不断地挖掘其潜力,帮助非遗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为了让非遗很好地融入首府市民的经济社会生活,我们在不断地引导传承人多提供有灵魂、有品质、有品位的精神产品,切实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10月27日,网红直播助力托县特色产业发展体验活动在托县麦野谷举行。托县汤糕、炖鱼、豆腐、寿阳鼓、吹歌、面塑、麻糖、果丹皮等18项风味餐饮、非遗食品在直播间亮相,顿时吸粉无数。托县通过网红直播带货发展非遗文化产业,也让非遗通过直播这种新形式更快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

  “非遗只有‘活’起来,才能真正传下去。让非遗更具现代活力,非遗传承才会更有未来。”吴和义说。

  非遗扶贫精准助力手艺人

  今年4月,呼和浩特市非遗就业工作站分站启动仪式在武川县上秃亥乡白泥壕村举办,特别邀请主持人进行公益带货直播,为当地村民解决农副产品售销难题,并邀请公益人士认购农副产品。活动现场,仅武川莜面就被认购8000余斤。非遗中心还与白泥壕村达成一致,利用莫尼山非遗小镇“自治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平台,将白泥壕小学全面打造成呼和浩特市非遗就业工作站分站,莫尼山非遗小镇组织非遗传承人对白泥壕村民开展皮艺、剪纸、布艺、美食等非遗技艺培训。通过培养村里的手艺人,既能将有条件的村民培养成工坊助教老师,又能组织制作手工艺品并由小镇回购销售,实现村民在村就业,开启了非遗助力扶贫的新思路。

  武川县打不亥村有15户村民,一半以上都是贫困户,年收入一两千元。特有的土壤、水质及气候条件,使这里沙质的山坡地产出了品质好的莜麦,但由于交通不便,且坡地种植耗劳力、产量低、收益差,当地村民几乎放弃了莜麦的种植。武川县的自治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工作人员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资助9户贫困村民购买莜麦籽、牲畜,教授高产技术,并高价定向收购其种植的莜麦,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工坊还举行石磨莜面制作技艺培训班,培训带动贫困户和村里的妇女学习莜面制作技艺,通过工坊“一条龙”式的非遗扶贫,如今村民的年收入能达到四五千元。

  “我市充分调动非遗企业和传承人及周边群众的积极性,在保持传承非遗核心技艺的基础上,挖掘和引领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和传承人与市场对接,发挥非遗企业和传承人的带头作用,精心筛选蒙古族皮画、莜面制作技艺等地方特色强、市场潜力好的项目,不断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呼和浩特市非遗中心主任张丽说。

  非遗+旅游 融合更精彩

  10月2日,为期一周的第二十一届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欢度国庆首府文化旅游惠民天天乐暨“敕勒川味道”非遗美食文化周活动在莫尼山非遗小镇拉开帷幕。活动期间,45种“敕勒川味道”被列入美食名录。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和展示了武川石磨莜面窝窝、老绥远烧麦、托县炖黄河鲤鱼等非遗美食,现场呈现了青城八大碗、莫尼山红烧牛头、蒙古大营烤全羊等100多种、1000多款“敕勒川味道”美食供大家品尝、品鉴,游客们赞不绝口。莫尼山非遗小镇创始人贾宏伟说:“国庆节期间,有约4万人次的游客来到非遗小镇参观,观摩、品鉴‘敕勒川味道’美食,欣赏‘全市乌兰牧骑展演’、体验蒙古族皮雕艺术及几十种敕勒川非遗技艺。”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致力于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旅游融合活动。建成了以非遗为主题的AAA级旅游景区——莫尼山非遗小镇。通过非遗活态传承馆、非遗美食文化研究基地、非遗研学传习基地等板块的设计,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保护、主题节庆日的宣传推广展示和中小学研学体验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月25日,2020年呼和浩特市节假日精品演艺、文创和非遗进景区活动启动,呼和浩特市民族演艺集团、呼和浩特市直属乌兰牧骑、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呼和浩特市文化馆等多家单位联合在呼和浩特市各区景点、公园以及相关旗县景区、中心广场组织开展此项活动,旨在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到艺术、文创、非遗等传统文化的熏陶。30多项代表性非遗项目、近百位非遗传承人分别走进老牛坡红色文化旅游区、乌兰夫故居红色文化旅游区、满都海公园等20多个景点、景区进行非遗项目展演、展示,涉及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美食等多个方面,并在活动现场进行非遗文创产品展览展销。通过非遗项目传承人作品展、非遗技艺活态互动展示、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产品及其衍生品、文创产品的展览展销,让市民和游客现场感受了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

  李莎丽直言:“呼和浩特市独特的旅游资源,再加入非遗元素,用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赋予旅游更蓬勃的生命力。我们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成为首府旅游的一大特色。”

  非遗进校园 让传承更有力量

  10月28日,在呼和浩特市艺术学校的教室里,呼和浩特市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第一期培训班——蒙古族刺绣项目传承人群培训正在进行, 20名蒙古族刺绣非遗传承骨干和代表利用10天时间学习了蒙古族刺绣知识和技艺,她们将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将这项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

  2016年呼和浩特市启动了非遗进校园活动,首批进入20所学校开展活动,受益学生达3000余人次。2017年非遗进校园活动更加深入,项目涵盖国家、自治区、市、旗县区级四级非遗代表性名录,覆盖全市大中小学50余所,受益师生达8000人次。2018年覆盖全市近100余所大中小学,在全市9个旗县区的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传习教学活动。近5年来受益学生近5万多人次,直接参与学生达3万人次。

  李莎丽表示:“呼和浩特市非遗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坚持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不断夯实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掘非遗的当代价值,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助力精准扶贫。我们希望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树立起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首府观察
   第08版:观察·乌海
“精准供给”让首府公共文化更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