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脱贫考场上的“兴安盟答卷”

新农村。
贫困群众走进扶贫车间发展刺绣产业。
兴安盟大米成为特色产业和致富产业。
突泉县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资产管理办法壮大了“两牛”产业。
阿尔山发展旅游扶贫让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量化积分扶勤扶志。
“四级包联”机制让党员干部沉在一线担当作为。
北京医疗专家长期深入科右中旗开展送医送药送技扶贫。
兴安盟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走访扎赉特旗建档立卡贫困家庭。 白钢 摄
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常胜村村民喜气洋洋搬新家。
  □慧敏 敏讷

  一个个扶贫产业喜结硕果,一片片荒山变身“聚宝盆”,一座座村庄摘掉“贫困”标签,一张张笑脸阳光灿烂……在脱贫攻坚战中,兴安盟干群齐心协力、自强自立、苦干实干,书写了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脱贫致富新篇章。

  兴安盟是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近年来,兴安盟全面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发力,切实压实旗县主体责任、乡镇落实责任、部门推进责任、干部帮扶责任、监督监管责任等“五个责任”,把一项项政策转化为一幢幢新居和一个个富民产业。在党中央、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大力帮扶下,全盟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六个贫困旗县市相继“摘帽”。

  数字见证:全盟贫困人口从2014年底的64116户、184804万人减少到2020年初的727户、1705人,贫困发生率由16.5%下降到0.15%。602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截至2020年6月底,未脱贫户已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达到脱贫标准。

  产业扶贫托起群众小康梦

  近年来,盟级扶贫配套资金持续增加,已从2015年的180万增加到2019年的1.82亿元。

  2012年到2019年全盟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0.76亿元,其中扶贫产业设施建设资金22.25亿元,投入精准到户资金35.77亿元,投入带贫企业和农牧民合作组织产业带贫项目资金2.74亿元。形成各类产业资产42.91亿元,通过“菜单式”扶贫模式发展产业的贫困户2.58万户,6.3万人;“资产收益式”扶贫模式共覆盖贫困户1.68万户,3.53万人;“托管式”扶贫模式覆盖贫困户0.11万户,0.24万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2016年至2020年,自治区下达兴安盟四类重点人群危房改造任务42170户(即: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 随着全盟脱贫攻坚工作的纵深推进,全盟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5.1万户,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盟危房改造任务已全部完工,竣工率100%。

  幸福生活从新家园启航

  兴安盟“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为6129户13886人,截至2019年11月底,所有住房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安置住房全部交由搬迁户使用,彻底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绝对贫困问题!

  一户人的搬迁,是生活的改变,13886人的搬迁,正是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注脚。如今,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兴安盟让易地扶贫搬迁真正实现“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

  斩断贫穷代际传递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近年来,兴安盟将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深刻把握教育扶贫的精髓要义,定向施策、精准发力,采取补齐教育短板、促进均衡发展、落实扶贫济困助学等措施,全力打响教育扶贫攻坚战,为贫困家庭带来春风雨露,让幸福之花魅力绽放。

  全力实施“三提一补一免”措施,即将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的各类政策补贴分别提高1000元;落实自治区高等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建档立卡学生政策补贴每人每年1万元;安排没有考上高中或大学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到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或三年制大专免费学习。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兴安盟扎实建立健全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以精准识别为基础,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无缝隙、全覆盖的扶贫资助体系,让贫困群众“义务教育有保障、中职教育不花钱、普通高中不发愁、考上大学不担心”。

  2016年以来,盟、旗县市本级财政投入专项教育扶贫资金6919.6万元,受益贫困家庭学生5.24万人,确保了每一个学生不因学致贫、不因贫失学。

  除病根拔穷根

  近年来,兴安盟最大限度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率,以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为目标,创新健康扶贫发展理念,践行健康扶贫发展模式,为贫困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兴安盟委、行署连续出台健康扶贫优惠政策,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2461户96963人。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缴纳基本医疗费用9062万元,购买商业补充保险费2586万元,支付体检费2006万元;落实“两提高、两降低”及政府兜底保障17957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报销住院129720人次,医药费100481.9万元,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门诊统筹206668人次,总医药费用5229.8万元,实际报销比例达到78.9%;门诊慢病患者112830人次,总医药费用11556.1万元,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

  编密织牢社会救助网

  近年来,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部分群众因各种原因生活较为困难。在脱贫攻坚战中,兴安盟创新举措,重点围绕最低生活保障兜底作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加大救助力度,简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标准,切实减轻了困难家庭的生活负担,避免困难群众陷入生存困境,进一步织密编牢社会救助安全网,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几年来,兴安盟先后对30088名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了生活救助。对未纳入低保、农村特困范围的65周岁以上、享受“家庭病床”政策且长期卧病在床、丧失劳动能力且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一、二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给予每人每年2400元生活救助。

  下足绣花功夫攻坚中之坚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中,兴安盟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精准识别机制,健全扶贫“四级包联”机制,选派驻村工作队,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创新推行可复制可推广的“菜单式”扶贫模式,确保“脱贫路上绝不能落下任何一人”。

  建立精准识别机制。2014年起对全盟6万户18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2015年开展了“回头看”,扶贫对象由基本精准达到更为精准。

  健全扶贫“四级包联”机制。兴安盟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每人包联一个深度贫困旗县,盟级领导和旗县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每人包联一个苏木乡镇,盟旗两级部门分别联系一个嘎查村,131个盟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130个贫困嘎查村。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107家企业帮扶137个贫困嘎查村。全盟856个嘎查村每村一名第一书记、一支驻村帮扶工作队,实现了精准扶贫全覆盖。

  选派驻村工作队。全盟现有驻村工作队854个,工作队成员3545人。其中,中央选派驻村干部6人,占0.14%;自治区选派驻村干部115人,占3.2%;盟直部门单位选派驻村干部273人,占7.65%;旗县市直属部门单位选派驻村干部2324人,占65.64%;苏木乡镇选派驻村干部827人,占23.33%。

  建立贫困退出机制。贫困人口退出主要衡量标准为:以户为单位,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嘎查村、贫困旗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下即可退出。建立旗县自查、盟市复查、自治区核验的评估认定机制,实行“摘帽不摘政策,脱贫不脱帮扶”政策。

  “菜单式”扶贫。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共为2.58万户6.3万人实施了牛羊驴养殖、特色种植、林果业等50余类项目,购买牛4.5万头、羊2.3万只、驴0.8万千头,农牧群众从“以种为主”转变为“种养结合”,实现了贫困人口产业施策全覆盖。2019年,兴安盟“菜单式”扶贫模式已被列为全国扶贫典型案例。

  汇聚各方力量解困中之困

  兴安盟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与中央各部委政策和资金帮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16年以来,国家6个部委帮扶兴安盟5个国贫旗县,共协调投入资金28.07亿元,在多方面助推脱贫攻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京蒙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2018年至2020年,京蒙双方累计互访对接537次,全盟58个苏木乡镇与北京57个乡镇街道形成结对关系;全盟90个深度贫困村分别与北京社区(村)、企业、社会组织形成结对关系。全盟累计获得北京市各级财政援助资金8.58亿元,共实施项目306项,惠及贫困人口8.9万人。累计签约落地北京企业16家,完成实际投资6.5亿元,企业带动贫困人口8462人。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动员社会各界向兴安盟捐款4440万元,捐物折款2774万元。

  2016年以来,106个内蒙古自治区厅局单位定点帮扶103个贫困嘎查村,共协调投入帮扶资金9.14亿元,受帮扶贫困村106个,各厅局为实现嘎查村脱贫和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兴安盟扶贫办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影像力
   第05版:云上103
   第06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7版:观察·兴安
   第08版:十三五来自锡林郭勒的汇报(二)
脱贫考场上的“兴安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