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发布。蓝皮书指出,近年来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持续走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总体普及率高达98.1%,10岁之前触网的比例高达到72.0%,比2010年的55.9%显著增加。未成年人群“触网”低龄化的特征已越来越突出。
互联网受众人群的首次“触网”年龄持续走低,与近些年移动互联网、智能设备的高速发展和全面普及密不可分,特别是与未成年人群手机拥有率的逐年提升存在直接关系。据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个人手机拥有率达到73.1%,极大方便了未成年人随时随地利用移动通信设备进行上网,一些孩子可能连字都认不全,就已经可以熟练地使用手机了。
当然,对于这种现象,杞人忧天没有必要。千禧年后的一代是真正意义的“网络原住民”,和互联网有着天然联系,网络是他们娱乐、自我表达以及交流互动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了解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现阶段未成年人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的比例较过去有明显增加,应用得当会使学习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进一步拓宽视野。
但与此同时,过早触网的确可能使得未成年人身心受到冲击甚至伤害。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未成年人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尚浅,很容易被“网络歪风”带偏;在以互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虚拟世界,未成年人难以抵挡诱惑,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严峻;此外,互联网还可使未成年人面临接触不良社交、财产损失等诸多风险。
既然“低龄化触网”已难以避免,且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所在,那么成人世界便不能只对孩子简单管束,而应采取积极引导的举措。首先,从国家和社会层面而言,多措并举构建健康干净的网络环境,尽快出台科学合理的网络分级系统,在源头上为未成年人把好关;其次,家庭和学校都要加大教育引导力度,培养未成年人严谨自律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指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此这样,未成年人才可明辨是非,且不至沉溺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
总之,发挥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的正向作用,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同行,在各个隘口做好孩子的引路人,为祖国的未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