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修鞋匠木雕

  □李笙清

  近日转悠收藏品市场,一件民国时期的修鞋匠木雕(如图)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

  这件修鞋匠木雕为花梨木质地,包浆丰富,透出一缕古色古香的气息。下部为略呈椭圆形的不规则平台,正中花纹内刻有“修鞋匠”三字,字体大小协调,遒劲有力,字距疏密有致。上部雕刻一位修鞋老匠人,头戴毡帽,身穿对襟服饰,脖领上挂着长长的围裙,手臂上扎着围袖,端端正正地坐在马扎上。作者想象丰富,在匠人旁边刻有一只为顾客准备的可折叠的小板凳,观察可谓细致入微。老鞋匠面前齐腰处立着一根下部宽平的铁镇子,只见老鞋匠头略左倾,神情专注,左手将一只鞋子套在铁镇子上扁平的鸭形嘴上,右手挥动钉锤,着势欲敲打下去,动作娴熟,可惜的是钉锤残失,只剩下锤把握在老人手中。老鞋匠面庞丰满红润,神态安详,翘起的胡须和闭合的嘴唇,勾勒出一幅慈眉善目、面露微笑的老鞋匠形象。

  修鞋,是一个流行于我国民间的行当,从事这门手艺的被称为鞋匠或修鞋匠,或坐店经营,或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其服务项目主要是制作各种鞋子和替人加工制作布鞋、棉鞋、木屐等,或替人修补各种鞋子或鞝鞋、打鞋掌等,这门手艺旧时大多是以师徒的方式传承,生生不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进入中国的西人渐多,西式皮鞋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修鞋这一行当便应运而生而发展起来。“皮匠司务真正臭,勿会做新只修旧。圆底方盖一副担,挑着无言街上走。近来街上皮鞋多,一破难修无奈何。莫怪连朝生意少,得钱不够养家婆。”过去,修鞋匠的社会地位低下,收入微薄,从这首描述街头修鞋匠的清代竹枝词中,可见从事这一行当的辛酸与无奈。

  在我国民间工艺百花园中,雕刻门类众多,石头、金属、玛瑙、玉块、树脂等皆可雕塑,蔚为大观。其中,木雕是我国传统的工艺雕刻技法之一,属于小木行业,广泛流行于我国民间。清中期至民国时期,雕刻作坊遍布我国城乡,家具、门窗、图章、神像等皆是雕匠刻刀下常见的题材,这件修鞋匠的木雕作品即为民国时期的民间艺人所刻。在这件作品上,艺人运用了圆雕、浮雕等技法,兼施精梭、制模工艺,所刻作品结构严谨,比例适当,造型美观,具有精细耐看、写实生动的特点。作者善于把握场景的写真,注重细节,将修鞋匠劳作时的举止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如随着鞋匠挥手劳动而使衣饰产生褶皱的情状,人物面部表情的专注,以及动作的连贯协调等均生动传神,给人带来一种修鞋匠人自娱其乐的生活感受,亦展示出民国时期木雕艺人的精湛水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特刊
   第06版:出彩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观察·兴安
   第09版:论道
   第10版:评论
   第11版:先锋
   第12版:收藏
民国时期的“共享单车”
红釉瓷葫芦瓶
《大涤子自写 睡牛图》
修鞋匠木雕
储钱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