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治区著名医学专家,包头市中心医院前任院长刘国荣的学术论文集《神经病学临床研究——刘国荣学术论文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本论文集收录了神经病学科领域的111篇期刊论文及47篇会议论文,凝结着他毕生的心血。
作为自治区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的刘国荣,1977年从内蒙古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包头市中心医院的前身——包头市第二医院神经科工作。那时的神经科仅有12张床位,医疗技术薄弱,条件简陋,病人死亡率高,不少医生都想尽办法调走。刘国荣却沉下心来,从一个个病例细究下来发现:许多病人的病变恶化,乃至死亡,是因为检查和手术设备跟不上等因素,于是,他开始一一想办法克服。
设备缺乏,刘国荣就利用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对于脑出血病人,在当时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把牙挺子磨成颅锥做手术。缺少血浆交换设备,就把病人的血抽出分离成血浆后,加入正常人的血浆,再输进去,这样的血浆交换办法,治疗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挽救了许多被认定“必死无疑”的病人。
颅内血肿致使不少病人死亡,刘国荣在1989年探索穿刺治疗。根据CT扫描发现颅内血肿位置、头皮上穿刺,钻孔抽吸血肿,同时注入尿激酶溶解凝血块,治疗了上万例脑出血血肿病人。而那时,国内对颅内血肿治疗的办法还不多。
让刘国荣痛心的是,很多年轻病人,还没查出原因,就因脑梗塞残废或死亡。他开始了艰难的探索。通过把多例病人的血送国内大医院检验化验。拿回实验结果后,进行分析,最终发现了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卒中的关系,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就是说,很多脑卒中病人只要消除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因素,就能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光这项发现,就让病人避免了瘫痪乃至死亡,而消除同型半胱氨酸只需要用药,药价不超过100元。这一重大发现,走在国内同行前面,在临床上应用也是国内领先,不少大医院纷纷前来学习取经。
找到脑卒中病人致病因素,让刘国荣信心更足了,只要是送来的病人,他都进行致病因素检测和筛查,在他主持下,包头市第二医院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卒中预警因子溶血磷脂酸的检测,溶血磷脂酸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警因子,此项目开创了我国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先河。刘国荣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神经病学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退了休的刘国荣在内蒙古自治区脑血管研究所当医生,还在带研究生。“在我还能行动的时候,争取看更多的病人、带更多的研究生,我愿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后人。”刘国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