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越时光感受乌兰牧骑魅力

  欢快的舞蹈
  融入芭蕾舞元素
  旗帜飘扬
  扑灭大火
  放歌草原
  文/本报记者  刘晓君  马丽侠  实习生  陆  璐  摄影/本报记者  牛天甲

  把草原当成移动的舞台,“乌兰是红色的理想,牧骑是嫩绿叶子,乌兰牧骑是红色文化轻骑兵,哪里有牧民兄弟,哪里有牧民姐妹,乌兰牧骑就会来到你们的身边……”伴着演员们悠扬的歌声,老一代乌兰牧骑人不畏艰难扎根草原的情景被一幕幕再现。8月8日晚,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展演剧目——民族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在内蒙古乌兰恰特上演。

  唱响草原赞歌

  “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2016年7月底完成剧本创作,2016年12月开始正式创作排练,2017年5月3日在锡林郭勒歌舞剧院首次公演。此后,剧目经过不断修改提升,此次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 锡林郭勒盟民族歌舞团(锡林郭勒乌兰牧骑)团长孟玉珍说,这部剧目以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草原诞生及其发展历程为题材,紧紧围绕主人公那日苏在乌兰牧骑的成长经历这条主线,通过歌舞表演形式,讲述了一代乌兰牧骑人始终与牧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深入基层忠实履行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工作职责。随着时代的变迁,乌兰牧骑人的工作职责也更加丰富,如今的工作职责在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项,即创作、创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将这部剧更完美的呈现给观众,《我的乌兰牧骑》对舞台、道具、服装都做了符合客观历史的精心设计,简单、质朴,还应用了一些老物件,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许多道具巧妙重复使用,一点都不浪费。演员和牧民的服装简朴、干净,既是那个时代真实的写照,也不乏艺术气息和韵味,令人感到熟悉和亲切。

  孟玉珍介绍说,所有的演员都是经过考试选拔的,后期又进行了系统培训。这台剧目的演员本身就是乌兰牧骑队员,他们的演出其实就是自己演自己。排练之初,参演的演员因为入剧太深哭得演不下去,急得导演一个劲儿地说:“你们必须克制自己的情绪,否则这么排下去,观众会怎么想?”的确,这部剧最大的特色,是一部走心之作,用真实的情感将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乌兰牧骑小分队乃至后来的发展展现得淋漓尽致,把现场观众带回到那个年代,使观众亲身感受到乌兰牧骑自诞生以来,坚持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于基层牧民生活的宝贵精神,揭示了乌兰牧骑几十年来对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与现实价值。

  截至目前,《我的乌兰牧骑》已经演出了53场,受到全区各界观众普遍好评,在全区唱响了传播正能量的草原赞歌。

  草原上的文艺大学

  “舞台上的每一个场景我都难忘,每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能让我想到自己到牧区演出时的情景,舞台上呈现的场景和现实中的乌兰牧骑生活简直是一模一样。”说起自己出演的角色,斯琴巴特尔有点小激动。他是这部剧的总导演,也是这部剧中的主演之一,在剧中饰演了乌兰牧骑成立初期的一位乌兰牧骑队长钢普力布,带领着12位乌兰牧骑队员到牧区演出,他们一边演出一边给牧民干活,这对他来说,就是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真实场景再现。

  “乌兰牧骑就是草原上的文艺大学,乌兰牧骑队员都是一专多能,无一例外。”斯琴巴特尔出生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从小就接触乌兰牧骑,那个时候他还只是一名十几岁的小观众。乌兰牧骑每次下乡演出,一待就是两三个月,他们白天帮牧民干活,晚上给牧民演出,和牧民同吃同住。斯琴巴特尔在和乌兰牧骑队员相处的那段时间里,爱上了乌兰牧骑这支队伍,他喜欢乌兰牧骑队员的多才多艺,喜欢乌兰牧骑队员的热心体贴,所以,从那个时候起,他就萌生了要当一名乌兰牧骑队员的想法。如今,已经参加工作30多年,当初以吹笛子考入乌兰牧骑的他,转而又学习了舞蹈,他在乌兰牧骑工作的这么多年中,学习了很多技能,但让他始终铭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乌兰牧骑精神。

  “现在条件变好了,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手机,但是每次乌兰牧骑下乡演出,牧民们仍会热情高涨,都来到草原上看我们的演出,因为我们的精神没有变,我们的热情没有变,我们的初衷也没有变。”斯琴巴特尔说道。

  把妈妈的经历再现舞台

  该部剧中共有68名乌兰牧骑演员,而麻宇欣是年纪最小的演员,非但对乌兰牧骑一点都不陌生,反而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麻宇欣虽然只有24岁,但和乌兰牧骑接触的时间却将近20年了。

  “我的妈妈就是乌兰牧骑队员,我从小就跟着妈妈去牧区演出。那个时候妈妈领着我和老乡们一起住蒙古包,一起睡大通炕。妈妈白天帮老乡们挤牛奶、捡牛粪,傍晚时候给老乡们演出。妈妈是个舞蹈演员,她还会手风琴、小提琴、扬琴等。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妈妈跳完舞后要演奏扬琴,因为忙不过来,我还帮着搬扬琴架子……”麻宇欣说起乌兰牧骑下乡演出的场景,仿佛刚刚从演出现场赶来一样。而对于自己饰演的乌兰牧骑队员这个角色,她告诉记者,剧中的很多场景,就像把妈妈的经历搬到舞台上一样,熟悉得很,演起来就像是化身成了当年的妈妈一样。

  麻宇欣因为受到妈妈的影响,自小就学习舞蹈,立志成为一名乌兰牧骑队员。21岁时她如愿考入当地的乌兰牧骑,除了舞蹈,她还会三弦乐器等。在得知自己被选中出演这部剧后,她和妈妈都特别兴奋。“这部剧每次的彩排、展演,妈妈都会到场眼含泪花的看完,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年轻时代。结束后,还不忘给我做一些指导,这一点我很感谢我的妈妈。”麻宇欣说。

  传承服务精神

  在演出当晚,具有时代感的舞台特效,演员们投入的表演,油画般的史诗展示,牵引着观众的目光,使得一些老年观众热泪盈眶。

  在锡林浩特市生活过,68岁的石女士,她一边擦拭眼角的泪水,一边说:“我就出生在牧区,乌兰牧骑的演出丰富了我的童年生活。这部剧演得很真实,让我感同身受,似乎回到了那个纯真年代。那时候,一听说乌兰牧骑要来演出。哪怕不吃饭,我们也要去看乌兰牧骑的演出。要为《我的乌兰牧骑》点个大大的赞!”

  “这是一部令观众情感随着剧情起伏的歌舞剧,从中也了解了乌兰牧骑这支文艺轻骑兵的发展历程,以后有机会一定到草原看乌兰牧骑的演出,感受乌兰牧骑一心一意为牧民服务的精神。”内蒙古大学的唐嘉闻说。

  对于这部歌舞剧的社会意义,孟玉珍表示,“拍这样的一部歌舞剧,不仅是让那些50~60岁的人看,更多的是让90后的年轻人来看,让他们明白和感受乌兰牧骑人的艰辛付出和许多不容易,以及永远不变的乌兰牧骑精神——服务基层服务人民,并且将这一精神传承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内蒙古·故事
   第05版:内蒙古·关注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声音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中国·关注
   第11版:世界·综合
   第12版:娱乐汇
   第13版:草原往事
   第14版:健康
   第15版:都市心情
   第16版:劲爆体坛
穿越时光感受乌兰牧骑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