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学语言的准确性

  文学语言要求准确。叙述描写也好,抒情议论也好,都要求选用恰切的语言材料,把客观事物和主观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为此,作家须对人事景物和思想感情作细致深入的体察,并在语言的锤炼上狠下功夫。

  一九二三年秋,朱自清去浙江观赏梅雨潭。梅雨潭很小积水却相当深。水源,就是从山上泻下的梅雨瀑。朱自清已经是第二次来到这个地方了,兴致勃勃。远远看去,从高处挂下来的梅雨瀑,被山岩的棱角形成大小几绺水带。飞溅 出的水花,冰清玉洁,触动着朱自清的情怀。别人介绍过,说梅雨瀑、梅雨潭之所以得名,就因为溅出的水花如梅花。朱自清的脑海里,不禁凝成了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语句: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这些话,后来都写进了著名的散文《绿》。

  然而,“梅雨潭”的得名,并非因为“水花和白梅”。在一本浙江地方志中,记载着真正的原因:“两岩陡峭,飞流溅沫,烟雾蒙蒙,宛若梅雨。”温州当地人认为,那瀑布溅起的水花,很像江南黄梅季节飘飞的毛毛细雨。朱自清根据不甚可靠的传闻,对水花所作的描绘,虽然也挺生动,但是毕竟有“望文生义”之嫌。仔细想想,在“远望”的条件下,如烟如雾的水花,很难说“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这也许是作家的一次微不足道的“失误”。

  可贵的是,朱自清写下上边那段话的时候,就意识到以白梅喻水花,未必见得贴切。无论如何,还没有把作家的体会恰到好处地表述出来。于是,他的笔下又出现了下面的两句话:

  “但我觉得象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啊,春天的杨花!一小簇,一细团,白花花,毛茸茸的,像飘忽的游丝,像迷蒙的烟雨,悠悠地飘散在空中……朱自清从自己的实感出发,到底把飞溅着的水花那种“烟雾蒙蒙,如降黄梅时节的毛毛细雨”的情态,逼真地“画”出来了。朱自清凭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改正了别人难以发现的“失误”;《绿》的语言便达到了高度精确并经得住反复推敲的境界。

  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说,力求把你所见的东西,把你意识中结晶了的东西表现得最准确,需要麻烦细腻的劳动。作家面前摆着词汇的汪洋大海,表现任何一种思想形象,需要十个、十五个、二十个字眼……朱自清精心选用比喻的例子,生动地说明文学语言的准确性,同作家的思想艺术修养和创作态度有何等密切的关系。怪不得古人要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感慨了。文/田  彬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内蒙古·故事/广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声音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中国·故事
   第11版:世界·综合
   第12版:娱乐汇
   第13版:草原往事
   第14版:健康
   第15版:读书
   第16版:劲爆体坛
《游子吟》赏析
文学语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