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区脱贫攻坚第一线,活跃着8702个驻村工作队、35735名驻村干部。他们深入到扶贫工作最基层,上接“天线”寻资金、引项目,下接地气强党建、聚民心,成为北疆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选育管齐推进,精兵强将沉到脱贫一线
初冬时节,走进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科布尔镇阿令朝村,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排排别具一格的农家院错落有致,湛蓝的天空和远处的山峦交相辉映,整个小村显得静谧而安详。
“村里的变化一时半会儿说不完,生活真是一天赛过一天。”村民们说,当初用57个红手印诚心留下有担当、干实事的驻村干部解良,仿佛是留下了脱贫致富的“定海神针”。
如今,这个曾因地贫、村贫、人贫而出名,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常住104户,贫困户就有62户的小山村,已经拥有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280万元,人均收入也由3年前的2600元增长到4600元。
驻村干部既是扶贫政策的落点,也是精准脱贫的支点,他们就像贫困地区的温度计一样,监测着各个贫困村、贫困户的动态,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第一手信息,是助推贫困群众脱贫的中坚力量。
自治区统筹整合各类干部资源,在精挑细选的基础上,按照人岗相适、用当其时、才尽其用的原则,综合工作优势、业务专长和个人特长,选派熟悉党群工作的干部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的嘎查村,选派熟悉经济工作的干部到产业基础薄弱、集体经济脆弱的嘎查村,选派熟悉社会工作的干部到矛盾纠纷突出、社会治理水平滞后的嘎查村,选派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干部到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嘎查村,一批批党性强、有思路、干劲足的干部沉到脱贫攻坚最前沿,为贫困地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选、育、管齐推进,激发干部会干事活力、肯干事动力。我区制定印发了《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规范》强化组织领导,解决“怎么派”的问题;明确岗位职责,解决“干什么”的问题;开展岗前培训,解决“能干事”的问题;建立完善机制,解决“安心驻”的问题。配套制度的出台,为提升驻村干部的扶贫素养、发挥扶贫“领头雁”作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正是干部作风的大考场。聚焦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各地各部门狠抓扶贫实效,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干部约谈问责,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干部优先使用。让全区驻村干部学有榜样、干有方向、赶有目标,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
强班子带队伍,激活党组织的“神经末梢”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说起村里的变化,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村民韩荣拍手称快:以前村委会就是一盘散沙,啥也发展不起来。去年第一书记孔威一上任,村里就有了变化。
前几年进行新农村建设,王元地村的破旧房屋消失了,水泥路也通到家门口。但村民仍不满意,村委会软弱涣散,村民没有生财之路。
作为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孔威一上任就发现了村里问题的根源:“村民不满现状上访告状多,下辖的3个自然村各不相让,竟然产生不了村党支部书记。”“拜访”过全村51位党员后,大家的思想统一了:新一届村党支部从严肃组织生活、加强组织纪律入手,凡村里的事,无论大事小情都要上会讨论,内容公开。同时,所有资料档案全部规范保管。
距离市区近,紧邻黄河龙游湾湿地,村里还有古汉墓遗址。立足这些资源优势,孔威从旅游入手搞活村经济。2018年春节前,沉寂多年的王元地村举办了首届年猪节,近7000人次的游客让村民增收20多万元。紧接着,风筝节等一个个特色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批批城里游客把这个小村庄踏成了众人关注的热土。
如今,村里有了5家农家乐和民宿,还获得市区两级“乡村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在新一届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以前人气涣散的王元地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交上一份成绩单,还要留下一批好经验、一个好堡垒。驻村工作队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固本之策,从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入手,在配班子、强队伍、建制度上下功夫,着力提高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激活党组织的“神经末梢”,使村委会真正成为服务群众、议事决策、休闲娱乐的中心,为帮扶地区留下一支有脱贫真本领的“不走的工作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农村牧区党组织有了脱贫带富的本领,干起工作底气更足了。不少嘎查村党支部书记表示:“即使工作队回去了,我们也可以拍着胸脯、挺起腰杆,带领村民走好致富路。”
落项目抓配套,增强贫困地区发展活力
干部要干事,驻村更驻心。从炕头毡房到田间牧场,这支脱贫攻坚的精锐“尖兵”搞规划、跑资金、落项目、抓配套,当起了村情民意的收集员、党建工作的指导员、经济发展的领航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
以“支部+合作社+农牧户”的方式,集体种植沙柳5万亩,散养肉牛1000余头,带动36户牧民建起牧家乐,嘎查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万元……这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第一书记图布兴驻村5年交上的成绩单。
在第一书记韩俊九的带领下,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宝昌镇边墙村从落后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旗排得上名次的进步村,人均收入从2012年不足2000元增长到2017年的1.7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4年的164户锐减到现在的5户。
面对村里90%以上的贫困户是因病致贫的情况,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库联乡大库联村第一书记孙利军拉来“娘家人”助力,充分发挥内蒙古医科大学医疗技术优势,以医疗带动脱贫,支持大库联乡卫生院运营,并探索建立当地医技人员到呼和浩特市培训、定期组织专家坐诊、贫困户疾病转诊等医疗扶贫长效机制。
精准扶贫为人民,俯身大地谋发展。几年来,内蒙古广大驻村干部坐炕头到地头、进牧场趟河沟,积极推进通讯、电力、道路、农田水利、集中供暖、嘎查村文化活动阵地等基础设施建设,赢得了贫困群众的信赖支持。同时,既立足当前帮助贫困群众渡过难关,又着眼长远增加贫困地区发展后劲,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研究产业发展方向,争取项目资金、联系帮扶企业,一大批脱贫有保障、增收可长远的产业项目落地生根,有效激发了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一本本厚实的驻村日记,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一个个面貌全新的嘎查村庄,丈量出扶贫干部心系发展、胸怀民生的拳拳深情。千千万万怀揣着热情奋斗在脱贫一线的帮扶干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气所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