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是人类历史的说明书,是人类成长的履历表,刻下岁月的年轮,也留下人类跋涉的轨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餐饮文化。草原上的马背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开发出特色浓郁的蒙餐文化。
乌兰察布是察哈尔蒙餐的核心区,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催生了具有浓厚蒙古宫廷文化色彩的察哈尔蒙餐,内容丰富、食材多样,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改革开放,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也促进了文化的快速融合,其中,餐饮文化的融合更为显著。创新与传承并进已是当下蒙餐文化的最大特色。人们除了品尝传统民族美食如涮羊肉、烤全羊等,还要探索创新菜品。通过对各民族饮食精粹的兼收并蓄,反复实践,大厨们用创新手法不断丰富蒙餐的内容,让蒙餐成为了内蒙古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大潮中,蒙餐文化也在不断精益求精,既要追求舌尖上的美味,又要追求原料的天然、纯正、健康、营养、绿色。
乌兰察布的宝梅花便是蒙餐变迁的亲身经历者,见证了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
1965年,宝梅花出生于一个蒙古族家庭。作为草原的孩子,她从小就受到蒙古族餐饮文化的熏陶,也注定和蒙餐结下不解之缘。目前,她主要在乌兰察布、呼和浩特、上海经营蒙餐。回顾27年的创业之路,宝梅花动情地说:“1991年,我在集宁区开了我的第一家蒙餐馆。当时的餐馆只有21平方米,我一个人身兼数职,老板、厨师、员工都是我一人。但是走到今天,我很感谢那段时光,那就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在大刀阔斧实行改革的时代背景下,2003年,她的第一家跨区域性分店在天津市武清开发区安家落户;2012年,宝梅花又进军金融中心上海市,将蒙餐文化和海派文化相结合,打造蒙古族餐饮文化品牌旗舰店——“家在塔啦”,蒙语的意思就是“家在草原”;2017年7月,又在呼和浩特市打造了皇家宫廷式风格的蒙餐馆……随着事业的发展,宝梅花成了蒙餐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回来一个星期,起码有5天在宝梅花的蒙餐馆吃早点,这里的包子,咬一口,羊肉的鲜味满嘴飘香,奶茶丝滑入口,东西绝对是好品质,让我感受到了家的味道。”居住在深圳的池连生是个地道的乌兰察布人。
宝梅花告诉记者,在她一生中,母亲对她的影响非同一般,母亲告诉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做良心产品,选优质的食材。在她创业的每个阶段,她都牢记用诚信呵护品牌。
“食品安全大过天,这么多年来,每家店的选材,我从来不让别人插手,员工们都说我是‘铁面包公’。”朴实的话语,体现了宝梅花质朴厚道的本性和诚信经营的理念。
“你可别小瞧了这一个个小小的包子,它可蕴含着‘大智慧’。从面粉到羊肉,我们店的选材都是最好最鲜的,而且拌肉馅的力道也很重要,为的就是让大家得到舌尖上的满足。”宝梅花说。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蒙餐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蒙古族美食挑逗着食客的味蕾。跟过去相比,如今的蒙餐食材已经非常丰富,但更具特色的是制作的精细化。经济繁荣和生活进步,让人们在饮食制作方面更加精细,煎炒烹炸各种烹饪技术达到极致,以精细化适应需求的多元化。
经过努力,2017年,“蒙餐菜系”正式被列入为中国“第九大菜系”,这是继我国八大菜系后,又一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菜系,蒙餐作为极具民族特色的地方餐饮,折射出内蒙古及北方民族的深厚历史、文化习俗、社交礼仪和民族个性。
从蒙餐概念的提出到形成蒙餐体系,再到今天蒙餐成为中国第九大菜系,宝梅花说:“我很幸运能够参与其中,为推动蒙餐发展贡献了一点点力量。16年的坚持换来丰收的喜悦,这是一个非常难熬的过程,凝聚了全区餐饮人的汗水和智慧。以前,人们以为蒙餐就是羊肉,可现在蒙餐的菜系品种已经达到了13000多种!如今,外地人来到内蒙古,不吃一顿蒙餐就等于没来过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南屯牛排、兴安盟的兴安烤羊腿、通辽的库伦荞面饸饹、锡林郭勒的正宗蒙古奶茶、乌兰察布的包子和羊杂,不仅仅是作为食物温暖他们的胃,更是一张闪亮的名片吸引他们驻足流连,我相信我们优质的食材和不断进步的烹饪技术,一定可以使蒙餐立于全国和世界民族菜系之林。”
从田间到舌尖、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实践,成就了蒙餐特有的草原风味和文化特色。当烤全羊、烤全牛、烤羊腿、手把肉的香味和着奶茶的香气在草原上袅袅飘散的时候,悠扬的马头琴声早已把这蒙餐文化的魅力传送四方。
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餐饮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自蒙餐成为第九大菜系后,又给餐饮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统计,2017年,内蒙古餐饮营业总收入达到1368亿元,已连续4年跻身全国千亿元大省,总收入在全国排名第10位;人均消费全国排名前三;占全区生产总值3.65%;占全社会消费商品零售总额21.3%;从业人员达130万人。全区旅游总收入的40%是由餐饮与住宿业完成的,已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