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烫面

  与人聊天,坐中有张玉林先生,和我说到同仁学校经常吃“烫面”,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蒸饺。与饺子面不同,蒸饺的面是用开水和的,故称“烫面”。比水饺略大,呈半月牙形,皮薄馅大,面皮筋道,却不是水煮,而是上笼蒸了,没有水饺精致,比水饺更壮硕,蒸作从食,《东京梦华录》里称作“水晶角儿”,与准格尔叫蒸饺的俗名相同。 

  同仁学校是鄂尔多斯蒙古族贵族创办的第一所汉学校,课本及授业方式取自民国时期北平的小学,于右任先生题了校名,绥远《国民日报》主笔陈承汤先生撰写了校歌词,曲子则套用了北京奋斗中学的校歌。这个学校的厨子更不简单,是清朝权倾朝野的定王的大厨。定王的七太太到准格尔投奔四奶奶(宣统皇帝的姑姑),大厨随了七太太离府到了准格尔,以后就到了同仁学校做了厨师,烫面就是他的绝活儿。以后便在准格尔及周边地区流传开来,便是如此,也还以为这烫面不过是一种乡土小吃。有一回读《金瓶梅》,忽然读到潘金莲给西门庆做的美食便是烫面,吃惊之下,更多的是兴奋,原来这烫面的渊源如此深远,流传的地区也颇为宽广。后来才知道,早在唐代,它就是南北方均很普遍的食品了。

  祖母在世时,也常给我们做烫面吃。有一年夏天,院子里来了个磨刀的师傅,走到我家门口,祖母的烫面正好出笼。磨刀的师傅说他实在饿了,祖母就给他夹了两个。烫面很烫,磨刀师傅在两手倒来倒去散热的动作和囫囵吞枣吃下的表情,至今都记得。然后,眼巴巴地望着祖母。祖母就给了他一个同锅蒸的面饼。那时生活并不富裕,烫面也不是敞开肚子吃,馅是肉做的,毕竟有限,所以蒸的烫面也是有限的,同屉便要蒸一些面饼,我们称为“甜片子”,也就是不包馅的烫面饼。磨刀的师傅千恩万谢地走了。大约隔了几个月吧,天已经冷了,祖母不让我出屋,便伏在窗台上玩耍,见那个磨刀师傅来敲门。祖母在开门的同时,顺手从锅灶里取了块玉面窝窝。磨刀师傅说:“大婶,我不是来要吃的,我是来谢恩的!没有大婶那两个烫面,也许就饿死了!”说着从一个褡裢里取出两条鱼,放在了锅台上,不待祖母说话,便头也不回地走掉了。

  祖母舍不得吃,便把鱼冻在凉房里,过年那天,祖母才炖了。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吃鱼,以后,似乎再也没吃出那天炖鱼的味道。文/王建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内蒙古·摄影
   第05版:新报调查
   第06版:新春走基层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旅游
   第13版:都市心情
   第14版:声音
   第15版:娱乐汇/广告
   第16版:劲爆体坛
烫面
回忆万荣
又甜蜜又哀伤
奶奶种瓜妈妈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