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那戈壁属性的老师

  在戈壁生活久了,身上难免也会带有一些戈壁的特质,变成戈壁属性的人,我的老师张继炼就是其中一个。

  2017年初春,我在微信群中看到一则阅读与写作系列公益活动的通知。当时我参加工作不久,正自己摸索着写一些短篇小散文,苦于无人可交流,当我看到“有兴趣者可带作品现场交流”的字样时,心中一动:或许我可以借由这次机会结识许多擅长写作的老师。

  初春的天黑得很早,当我下了出租车直奔活动室时,天已经黑透了,屋里坐满了人。这时,一个中等个头、身材健壮的中年人站了起来:“快进来坐好,活动这就开始了。”身边来听讲的人低低告诉我:“张老师讲课的内容都很实用,你应该好好听听。”那一天的课程题目是“立意”,旨在讲解如何在写文章时找准立意,并围绕立意中心展开阐述。我听得很认真,笔记记了整整两张纸。活动结束,当听到我带了作品来时,这位老师眼睛一亮:“你可以把作品留下,我看过后给你反馈意见!”

  周六的早晨,我照例在睡懒觉,一阵电话铃声把我惊醒:“你好,你的作品我看了,很有可塑性,也很有自己的风格,再进行一段时间的练习,肯定还会有大的突破。你今天请到图书馆304室来找我,我还有些问题要问你。”我几乎是从床上一跃而起,兴奋得声音都颤抖了,我没想到,这位老师真的对一个一面之缘的文学爱好者的作品给出了意见及反馈。这好比一个求职面试的人,鼓起勇气向声名兼具的用人单位递上简历,本以为不会得到回应,没想到却得到对方非常的礼遇,这怎能不令人激动呢?

  后来的详细交流中,我才知道原来这位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张继炼,是一个久负盛名的大作家。更令我敬佩的是,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成绩斐然,还做地域文化研究,自费注册了阿拉善文化文学艺术研究会,成为推动阿拉善地域文化研究的专家,同时,甘为阿拉善的地域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人才推动的人梯,团结了很多年轻的作者。

  2017年8月,我正式和老师签了合同,正式拜师,成为他的学生。拜师那天,老师对我说:“我对你只有三个要求,你做到这三点,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好作家。”他要我孝敬父母、努力工作、坚持创作。这三点,一直到今天都是我做人和作文的初衷。从那以后,老师将我带进一个力量更雄厚、能量更大、水平更高的作家圈,我像一尾鱼一样,阅读、写作、学习、采风、交流,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与自省、反思与自我剖析中成长起来。

  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先后成为四个权威平台的签约作家,收获颇丰。但这其中,哪一项都离不开老师的帮助。他告诉我,我的成长历程应该像一棵树一样,要先从一粒种子做起,经历破土而出的黑暗和痛苦后,才能长出第一根小幼苗。然后见阳光,经风雨,受践踏,最后才能长成一棵有独特风格的树。他就是那个种树的人,却并不急着对我的枝杈进行修剪,我要先自由生长,自由发挥,然后才能迎来人生的重大意义。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从千余字左右的散文写起,先后写诗歌、小说、报告文学,视野开阔了,格局上升了,思维的深度也加深了,较过去有质的飞跃。

  2019年,我的散文集《戈壁递给我的三杯茶》提交出版社审核,老师为我修改近13万字的文稿,设置专题,确定目录,写推荐序,联系出版社,上心程度比我本人都要大得多。出版社的老师说,为了让我的书在出版后效果更好,老师给她打了一个长达两小时的电话,将如何发现我、我的成长历程、创作风格、预期目标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是的,老师更像是父亲一样,对我十分爱护,他不仅在创作上给我鼓励和指导,在生活和工作上,他也是一位全方位的导师,给我数不清的帮助和建议。如今,我的作品即将付梓成书,作为学生的我,唯有用日趋成熟的文字和思想来报答老师,唯有用我对写作的热爱来报答他。文/李  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决胜全面小康
   第03版:决胜全面小康
   第04版:内蒙古·综合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内蒙古·首府
   第07版:奋斗新时代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特稿/广告
   第12版:钩沉
   第13版:都市心情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娱乐汇
   第16版:劲爆体坛/广告
逛年货
我那戈壁属性的老师
2019年,我很怀念她……
【心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