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暑三秋近 林钟九夏移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北京时间7月23日4时07分迎来大暑节气,此时节,热浪滚滚,万物如同被蒸煮,我国大部分地区迎来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公历每年7月22日至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为大暑之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一般在“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俗谚。此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非常炎热,经常会出现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骄阳如烈火,酷热难耐;当阴天下雨时,天气更是闷得令人喘不过气来,如在蒸笼之中。

  “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副教授江晓东说,中国古人把大暑分为三候,气象上5天为一候。大暑的三候实际上概括这一节气高温、炎热、多雨等特点。第一候时喜潮湿、温热的萤火虫活动频繁,第二候时天气闷热、土壤潮湿,第三候时常现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土润溽暑”有解释:“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苏轼等文人墨客也都曾用“蒸郁”一词来形容大暑前后的闷热潮湿之感。

  大暑前后,土地湿润,天气炎热,农作物生长最快,草木郁郁葱葱,蚱蜢、蜻蜓、蟋蟀等昆虫也比较活跃,所以有些地方的百姓在茶余饭后还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炎热的大暑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节。农谚“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说的就是此时的景象。江苏省农科院副研究员乔俊卿说,单季稻区的水稻在大暑的高温中茁壮生长,而双季稻区此时已到早稻收割、晚稻抢种的“双抢”时节,田里一片忙碌。

  大暑时节不免湿热难熬,容易心烦气躁。这一时节,不少地方有喝伏茶的习俗。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部分地区的人们还会吃伏姜,助于驱散寒气和湿气。

  在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会“吃仙草”。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山东不少地区在大暑这天有“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民间认为喝羊肉汤全身大汗淋漓,可带走五脏积热,排出体内毒素,有益健康。

  暑意盛,“荷花入暮犹愁热”。在这闷热的时节,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静心养性。

  “夏景厌房栊,促席玩花丛。荷阴斜合翠,莲影对分红。此时避炎热,清樽独未空。”一幅夏夜纳凉,席地而卧,美酒相伴下的惬意赏荷画卷缓缓展开……古人留下的夏日诗句让人如临其境,顿觉丝丝清凉。

  小暑接大暑,大暑连三秋。大暑一到,也意味着离秋天越来越近了。唐代诗人元稹说“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这里的“林钟”是古乐十二律之一,随着律音响起,夏天(九夏)就要过去了。

  大暑前后大众该如何养生?由国庆结合养生保健专家的建议提醒,此时节频现高温天气,要注意预防中暑,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及时补水,尽量少喝冰水;调整好出行时间,尽量规避高温时段出行;注意室内降温;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讲究饮食卫生。

  在日常餐饮方面,除了要多吃新鲜果蔬外,还应适当多吃些清热祛湿、益气补脾的食物,如荷叶绿豆粥、海米冬瓜汤、老鸭汤、薏仁鲫鱼汤、番茄牛肉煲等。(据新华社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城事
   第04版:视觉
   第05版:关注
   第06版:九州
   第07版:文化看点
   第08版:专题
   第10版:环球
   第11版:热度
   第12版:健康
   第13版:看点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娱乐
   第16版:专题
大暑三秋近 林钟九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