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苏为姓 握住那温润芬芳

  《各样药材图册》中的紫苏。《各样药材图册》是清末广州画坊绘制的外销画,这套水粉画约绘制于十八世纪晚期。
  苏,是紫苏。紫苏茎叶紫色,可供药用和食用,能行气活血、解鱼蟹之毒等。入药部分以茎、梗、叶、子为主。叶可食用。种子榨出的油,名苏子油,也可食用。紫苏还有防腐作用,可作香料。

  紫苏,以神秘的色彩、独特的芳香,扬着沉着、坚毅与安宁。 

  以苏为姓,也早将紫苏的品性与气质融在身心中。

  生动而来

  苏的到来,颇为生动。

  作为汉语常用字,苏最早见于金文。苏的意思是指能使假死之人活过来的草本植物,即能解鱼蟹之毒的紫苏。

  古人对紫苏情有独钟。紫苏的身边,也围绕着很多故事,最被津津乐道的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与紫苏的故事。这故事里,华佗从小水獭身上发现并琢磨出了紫苏的医药功效。

  那年夏天,华佗带着徒弟在河岸上采药,忽然听见河湾里哗啦直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小水獭逮住了一条大鱼。小水獭把大鱼叼到岸边,连鳞带骨通通吞进肚里。一下子,它肚皮撑得像鼓一样,一会儿爬,一会儿窜,一会儿一动不动,一会儿翻滚折腾。看到这儿,华佗想,小水獭一定是撑得难受了。没多久,华佗看见小水獭爬到岸边一块长满紫色草儿的地方,吃了些紫草叶,又爬了几圈,就跳跳蹦蹦地回到河边,潜入河中,舒坦自如地游走了。

  华佗明白了,是那紫色草儿帮了小水獭。鱼属凉性,小水獭又吃得太多,伤胃伤气,胃不和,气不顺,则身不安。吃过紫色草儿之后就感觉舒服了,说明紫色草儿性温,能行气宽中、益脾宣肺,治疗胸腹胀满等症。“真是‘紫舒’呀。”华佗不禁唤出声来。他把紫舒加工成丸剂、散剂等,给人治病。后因音近的缘故,“紫舒”也被唤作“紫苏”。

  其实,在华佗之前,人们就熟知并喜爱紫苏了。那叶子的紫色带来的紫气东来一般的吉祥之感,和椭圆形状带来的圆融之态,都让他们充满崇拜和敬仰。他们将紫苏定为氏族的原始图腾、族徽和名称,所居之地称为苏,也称为有苏,建立城堡称为苏邑,苏邑发展为苏国。

  那时的苏国,遍地紫苏。紫苏那诗意的名字,神秘的色彩,息息相扣,环环而生,仿佛夏日斜阳下飘然而立的佳人,空着盈盈玉手,等待有心之人,柔柔来握。苏姓,也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

  蓬勃而发

  苏姓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之后裔高阳氏颛顼帝时期。

  颛顼之后陆终有六个儿子,为己姓,长子昆吾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被夏朝第八位帝王槐(一作芬)封在有苏,约为现在的河南辉县苏门山(又称为苏岭)。不过,昆吾虽然被封在有苏国,但有苏氏却不是以苏作姓;或者是有以苏作姓者,却未被历史记载。直到西周初年,才有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记载的苏姓第一人——当时为有苏氏首领的苏忿生。苏忿生被周武王委以司寇之职,主管司法刑狱之事务,封在苏国,国都为温,约为现在的河南温县西。苏国在王畿之域,春秋时期因介入周王室内部矛盾,于公元前650年被杂居中原的狄人所灭。长达400年历史的苏国灭亡后,苏国之民开始四散他乡,并多以国为氏称苏。昆吾和苏忿生都被尊为苏姓得姓始祖。

  苏姓由此繁茂起来,并人才辈出。

  战国时,苏氏外迁的主要聚居地在河南洛阳,涌现出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一族。汉初,苏氏由河南迁入陕西。西汉将领、官员苏建最初以校尉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因功被封为平陵侯,后以将军身份建造朔方城,成为苏氏武功派始祖。他的次子即大家熟悉的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和劝降,但他哪怕被赶到北海边牧羊都持节不屈,十九年后获释归汉。“苏武牧羊”亦成为坚贞不屈的象征。

  这些人就像紫苏一样,于荏苒的光阴中,处处蓬勃,处处冒尖,并激励后世奋发向上。

  北宋文学家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少时却不好读书,喜欢四处周游。直到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的某一天,他的哥哥苏涣提议他在周游时顺便走访故人、把自家族谱编出来,也算是帮助自己完成一桩心愿。苏洵觉得这样走走写写会比较好玩,便答应干。而这一干,就改变了他的人生。特别是他查询了解了自己的祖先唐代宰相、诗人苏味道,和苏建及子苏嘉、苏武、苏贤,以及苏秦等先人时,感觉到的不仅仅是己不如人的羞愧,还产生了追根溯源的兴趣。他终于立志发愤读书。

  多年苦读,苏洵“下笔顷刻数千言”,每一篇都是“有为而作”。苏洵极有眼光,他认为苏轼和苏辙必成大器,故悉心教导和培养他们,为他们编了数千卷书,当作教材。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带苏轼和苏辙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苏洵的文章,向朝廷推荐,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和苏辙同榜进士及第,亦轰动京师。

  顶尖而创

  紫苏,成为很多事件的开创者。

  李时珍说鲜嫩的紫苏叶可以和其他蔬菜一起吃,也可以经盐渍或酸梅卤渍后作佐菜吃,均鲜香扑鼻、酸甜可口,将紫苏煮熟作汤饮用,还是盛夏最佳消暑饮品,“紫苏嫩时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菹”本义为“腌菜”)明代宋诩编写的《竹屿山房杂部》也说到紫苏汤的做法:“紫苏摘新叶,阴干。用时隔纸火炙,作沸汤泡,蜜封,热饮,冷则伤人”。这些菜、汤的制法是腌菜、泡菜的前身,韩式泡菜、小菜及日本梅子渍菜即源于这种制法,紫苏梅果也至今仍是中国一些地方的传统小食。

  苏姓中,也不乏各种开创者,与“三苏”同时代的北宋医药学家、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苏颂(1020年-1101年)就应该被特别铭记。他开创了两个第一:他主持、编写的《图经本草》是中国乃至世界流传至今的第一部有图的本草书;他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是十一世纪末中国杰出的天文仪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开启了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

  看那紫苏,真像现代诗人徐志摩的那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温婉如水,亦坚韧如水。有时,摘把紫苏,不为食用,只是放在厨房中,那淡淡的香,也会在厨房里飘起来。温润的时光,便在这若有若无的淡香之中,缓缓蕴散开来。

  (据《北京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城事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聚焦
   第06版:关注
   第07版:公益广告
   第08版:文化看点
   第09版:九州
   第10版:环球
   第11版:热度
   第12版:健康
   第13版:风铃
   第14版:声音
   第15版:娱乐
   第16版:体坛
以苏为姓 握住那温润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