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6日


疑心有病是种病

《北方新报》(2017年1月6日) 14版

  去年夏天,赵女士感觉胸闷气短,认为是心脏出了问题,先是连夜到家附近的医院诊治,一番检查后,医生说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可她感觉症状不减,认为这家医院水平一般,又到另一家有名的三甲医院诊治,经过检查,也是同样的结果。医生说赵女士心脏没问题,应是最近天气炎热,加之家中琐事让她心情烦躁没有休息好的缘故。赵女士抱怨,医生没给好好看,于是又到另一家医院做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依然正常,但她还是坚信自己有病。

  其实,生活中一些人总疑心自己有病,不相信医院和医生诊治的事例并不鲜见,对检查结果拒绝相信,对医生水平有所质疑,总是坚信自己的感觉。

  有媒体曾报道,一个年轻人认为自己泌尿系统有问题,不相信大医院诊断其无病的结果,最后被黑诊所骗去了两万多元。

  专家称这种症状为“疑病症”。与有人病了不愿意就诊,认为自己没病相反,疑病症的患者总是担心或深信自己有严重的身体疾病,即使经过多家医院多次检查均未查出身体有相应疾病,但患者仍不相信检查结果,也不相信医生的解释,一定要检查出身体有病才肯罢休。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属于心理问题躯体化的一种表现,患者具有患病的先占心理,反复检查和医生解释也无法消除疑虑,并为此十分烦恼,常常伴有焦虑或抑郁的症状,情况严重的甚至真会产生某种生理症状的变化,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出现胸闷气短、心跳加速症状的朋友一样。

  疑病症最好的治疗方法并不是反复检查,而应该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疑病症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发病率约占各种疾病的1%。很多人程度较轻,只是具有疑病观念或疑病症倾向,一旦身体有所不适,就会看书或上网查询相关医学症状,进行自我诊断;如果家人或亲属中有人患有某种疾病,也会与之联系,怀疑自己也会患上一样的疾病。对有疑病症倾向的人,建议不要经常看相关医学知识与自己对照,消除自我暗示;不要四处投医问诊,误听误信;不要将家人和朋友的劝解当作对“患者”的安慰和欺骗,更不要为此苛责家人和子女不尽心尽力。将心态放平,只要不是器质上的病症,对一些身体的不适可以抱着无所谓的心理,焦虑、烦躁等情绪和一些因此产生的身体上的症状就会消除。

  (据《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