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3日


用稚嫩的歌喉诉说生命

《北方新报》(2017年1月13日) 04版
  巴特尔道尔吉正在演唱《梦中的额吉》(资料图片)

  文/乐 耕

  ◎五彩传说的故事{2}

  2007年5月2日,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在海拉尔首演。钢琴家刘诗昆在听过鄂温克族男孩巴特尔道尔吉演唱的《梦中的额吉》之后,对他高度评价:“音准无懈可击。”

  两个多月前,巴特尔道尔吉还是草原上一个只会驯马的男孩。没受过音乐训练,不认识五线谱,从未登台唱过歌。但是,巴特尔道尔吉嗓音清亮纯净,音准自然天成,旋律过耳不忘。这不可思议的天分来自哪儿?他的声音为什么如此稚嫩,又如此沧桑?

  2008年2月6日,农历大年三十,巴特尔道尔吉和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的伙伴们出演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晚会结束后,他先坐了30个小时的火车,再换乘3个多小时的汽车,又坐了2个多小时的拖拉机,才到了离家最近的一位亲戚家里。那里,拴着巴特尔道尔吉的一匹马。到家还有八九里地,这段路程巴特尔道尔吉是一个人骑马走的,在敲碎暗夜清冷的哒哒马蹄声中又颠簸了一个半小时,终于到了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鄂温克锁木亚特克嘎查东南沟,这是巴特尔道尔吉的家。到家时,鹅毛大雪飘飞,牛羊都跑了。他在屋里点上火,没等暖和一下身子,就出去找牛羊。

  牛很快找到了,寂静的雪地里传来了母羊的叫声。顺着羊叫声,巴特尔道尔吉踢踢马腹,催马加速赶过去,厚厚的雪中,大羊把两个小羊羔压在肚子下面。巴特尔道尔吉赶紧下马,把两个小羊羔抱着回家,大羊跟在马背后,一步一颠地回家去了。那两个小羊羔好像知道自己得救了,在巴特尔道尔吉的怀里甜甜地睡去。

  在牧区长大的巴特尔道尔吉是一个驯马的高手,在乌兰牧骑当队员的哥哥推荐下,于2007年3月成为了合唱团最后一位成员。面试是在合唱团的排练场地进行的,他选了那首在蒙古高原人人传唱的《梦中的额吉》。当这个驯服过好几匹烈马的男孩一亮嗓,一种无声的力量便喷薄而出,一唱三迭,有如天籁,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屏息。

  这首使无数人为之动容的《梦中的额吉》,传递的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思念家乡年迈母亲的深情。

  茫茫大地无声无息,

  心中复现着母亲在祈祷。

  她在为我向苍天献奶,

  她也在遥望着远方的远方,

  我的母亲在远方。

  巴特尔道尔吉只有13岁,也许还不能完全理解歌词的含义。孩子流着泪唱,观众们流着泪听。观众想不通,这个还没有脱离对母亲依恋的孩子,怎么可能体会远方骑士思念母亲的苍凉情怀?怎么可能用如此稚嫩的嗓音唱出了几百年来马背上的思念与忧伤?

  伴随着巴特尔道尔吉《梦中的额吉》的歌声,37个孩子的母亲的肖像逐一从天幕上滚动而过。黑白影调的图像,带着时光的风尘,母亲柔和的眼神,暖心的笑颜,铺满整个背景的巨幅头像,盈满了孩子们的眼睛。

  对于孩子来说,母亲何尝不是他们世界的全部?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每每演出到这首歌,站在幕后的孩子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2007年5月,在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的演出现场,当《梦中的额吉》响起,专程从台北来的席慕蓉和在场的观众一样,心潮为之澎湃。她写到:在我左前方的座位上,一位身躯魁伟、头发花白的男士原本在静默地聆听,忽然伸出右手悄悄拭去脸颊上的泪水。那拭泪的动作极为轻微,却让我在瞬间明白了一首用母语婉转唱出来的歌谣是什么了。

  多希望,有一天,当巴特尔道尔吉也逐渐成长为一位身躯魁伟、头发花白的男士之时,在他身旁,所有的孩子们还都能继续用母语唱着自己的歌,譬如这一首《梦中的额吉》。

  巴特尔道尔吉进团比别的孩子晚,谁也没想到,他用《梦中的额吉》这首歌成为合唱团的台柱子。悲情的是,这样的辉煌犹如流星般短暂,2008年7月赴台北演出时,已经快要15岁的巴特尔道尔吉声音变了。尽管他已经积累了对歌曲更深的认识,歌唱技巧日渐丰富,可是一开腔,再也唱不出原有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