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8日


民生三问:脱贫攻坚战,怎样打好精准组合拳?

《北方新报》(2017年1月18日) 03版
  农家乐旅游带动贫困户脱贫(资料图片)
  技术员(右)指导贫困户种植蔬菜(资料图片)
  黄牛养殖助力群众脱贫(资料图片)

  文/本报记者 刘 睿 王树天 刘晓君 郑慧英 牛天甲

  现状

  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2016年,我区21.2万名贫困群众脱贫,12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县摘帽,脱贫攻坚战首战告捷。这是全区各级扶贫部门递交的一份精彩的民生答卷。

  “到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6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全部摘帽,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80.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31个国贫旗县全部摘帽。”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庄严承诺。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意见》精神,我区相继出台《盟市党委、政府(行政公署)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实施方案》《贫困退出机制的实施意见》《贫困旗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涉牧资金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办法》等政策性文件,涉及扶贫领域的方方面面。扶贫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扶贫责任便一步步压实。自治区、盟市、旗县全部成立了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立脱贫攻坚推进组专项推进。党政主要领导以上率下、亲自推动落实,各级政府层层签订了脱贫责任书。建立38位省级领导“一对一”联系38个贫困旗县制度,带动409名盟市级领导、1852名县处级领导分别联系贫困苏木乡镇和贫困嘎查村。

  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强调,内蒙古在今后3年时间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切实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幸福安康是民心所向,脱贫攻坚任重道远。脱贫攻坚路上如何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和委员纷纷出点子、献良策。

  郑晓林代表:指导贫困户合理利用扶贫资金

  “现在中央的扶贫政策力度很大、含金量很高,只要精准落实到位,贫困群众就能脱贫致富。”人大代表、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镇鹿村党支部书记郑晓林说。

  郑晓林告诉记者:“精准扶贫最关键的是将措施精准落实到贫困人口头上,在这方面,我们村的经验是召开村民大会,选出贫困户,对他们进行帮扶。首先,我们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旅游产业公司,让贫困户用政府发放的扶贫资金入股,同时带动他们学会制作一些旅游纪念品,实现就业。这样做,贫困户不仅有稳定收入,年底还可以分红。此外,通过政府的政策,我们为每个贫困户贷款5万元,投入到当地的龙头企业,每人每年可以获得8%的股份分红,并鼓励他们到企业就业。我们还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的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通过这几个精准扶贫项目,现在我们村的多数贫困户已经脱贫,人均收入每年达到2万元。”

  郑晓林认为,实施精准扶贫,要特别注重对贫困人口数据的动态掌握,时刻做到心中有数。各地应该结合地方发展特点,为贫困户订制一系列扶贫“套餐”。政府除了为贫困户提供扶贫资金外,还应该指导贫困户合理利用扶贫资金,跟踪资金的去向,实现利润最大化。

  孙丽斌委员:将扶贫从输血式变为造血式

  “扶贫不能只靠补贴和援助,而是要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增强其造血能力,在扶贫过程中,要切实将输血变为造血,强调精准扶贫,把钱花在刀刃上,用好贫困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形成扶贫、减贫的长效机制。”政协委员、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副旗长孙丽斌对记者说。

  孙丽斌介绍,在扶贫工作中,阿荣旗根据六个精准,将贫困户和贫困对象进行了分类识别,并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以新型农牧民合作社组织为纽带,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开发的新路子,让贫困户有了一份长期稳定的收入。输血式扶贫不如造血式扶贫,阿荣旗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除产业扶贫外,还通过劳动力就业扶贫、电商扶贫、新型产业带动扶贫、特色种养业带动扶贫、旅游扶贫等多渠道扶持方式,让贫困户有谋生之道,稳步脱贫,不因故返贫。与此同时,阿荣旗还强化兜底保障,实施精准特惠救助脱贫,按照‘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加大脱贫救助力度,使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孙丽斌认为,提高造血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就业扶贫,增加贫困户劳动就业机会。产业扶贫,让贫困户有劳动致富的舞台。教育扶贫,为每一户贫困家庭培养一名高素质的劳动力。旅游扶贫,合理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为贫困群众创造在家乡就业的机会。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也可积极推动贫困地区与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对接。

  刘桂贤代表: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助力扶贫

  “精准扶贫最重要的就是要摸清底数、找准穷根,真正了解贫困地区群众的所需所盼,寻找脱贫致富的正确路径。只有搞准了这些情况,才好分类指导、因户施策。”人大代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农民刘桂贤说。

  2004年,刘桂贤在兴和县城关镇南关村成立了蒙兴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以饲养奶牛为主。2014年,刘桂贤的合作社转型升级为标准化养殖牧场,通过建立“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贫困户加入养殖牧场,大力发展奶牛、肉牛、肉羊特色主导产业,带领当地50余户贫困户脱贫。

  刘桂贤说:“在农村牧区实施精准扶贫,还得依靠当地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来说,他们的厂房、设备、技术人才、市场销售渠道都是现成的,针对那些自愿加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贫困户,政府可以定向注入扶贫资金,助力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做强做大,贫困户不仅能就业,还可以分红。其实,这要比今天给贫困户低保金,明天给贫困户救济金更有意义,因为短暂的资金扶贫并不能帮助贫困户真正脱贫。”

  何忠萍委员:找准穷根量身定制脱贫计划

  “知道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在扶贫的过程中,只要找准病根、整合资源、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就能打赢这场硬仗。”在对贫困现象进行深入调研和思考后,政协委员、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经管局副局长何忠萍说。

  多年的实地调研和摸索,何忠萍发现贫困群众致贫的原因不一,有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因劳动能力弱致贫、因沾染恶习致贫等。在她看来,以前的扶贫是大水漫灌式,现在实施精准扶贫,就要对贫困群体的致贫原因进行分析和梳理,找准穷根,进行有效帮扶,变漫灌式扶贫为滴灌式扶贫。

  何忠萍认为,随着我区精准扶贫的脚步越来越坚实,在帮扶贫困群体的过程中,要强化帮扶的针对性,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性,根据贫困户的家庭、人口、生产技能、年龄等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脱贫计划,将帮扶方案细化到一家一户,切实为贫困户找到致富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