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9日


春运记忆

《北方新报》(2017年1月19日) 16版
  1991年民警在韶关车站检查押运货物的安全情况
  1993年春运期间的北京火车站
  上世纪50年代的乘务员
  1983年1月31日,正值春运,上海站客运员在候车室向顾客宣传乘车安全知识。
  1988年2月9日,济南军区军医学校学员在济南火车站售票处门前向乘客宣传安全乘车知识。
  1995年春运期间,来自四川的打工妹在广州火车站候车。
  1983年春运期间,铁路上海站职工在站台上用小推车帮旅客运送行李。

  春运,一个饱含国人丰富情感的名词,一个承载国人独特记忆的符号。除夕守岁、阖家欢聚、围炉畅饮、互致祝福……中国的农历新年是最具情感色彩的节日,其永恒的精神内核便是团圆。千里迢迢,日夜兼程,都只为相聚时的温暖亲情。

  1954年,铁道部首次明确春运为春节前后一个月,可查证的春运客流量为73万人(次)。1976年,铁道部通知中,第一次出现“春节旅客运输工作”的提法。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人员流动限制的放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务工、求学,诸多人群集中在春节期间返乡,形成了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的春运。从此,一年一度如同潮汐一样的候鸟式大迁徙不断轮回。回家,回家……东西南北中,铁路、公路、航空,满载着积攒了一整年的渴盼,奔向共同的情感目的地。

  1998年~2004年,铁路连续五次提速,绿皮火车也逐渐被豪华空调列车所代替,从排长队买票到手机刷票,从大雪封城到踏上开心回家路,岁岁年年的春运,也见证和折射出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春运路上,颠簸一路,也感慨一路。年复一年,春运的故事不同,回家的心情却依旧迫切。文/刘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