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


廷懋将军的家风

《北方新报》(2017年2月14日) 14版

  由于工作关系,我曾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原第二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原主任、内蒙古军区原政治委员廷懋及其家人有过些接触。我总觉得,他们家有着与众不同的家风。在廷懋同志去世12年后,2016年末的一天,我找到了廷懋的老伴胡淑荣阿姨,说想写一写他们的家风,胡阿姨谦虚地笑着说:“我们哪有家风啊?”坐下闲聊,他们的家风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简单梳理,有以下几条:

  

  淡泊名利 与世无争

  

  廷懋参加革命几十年,对工作、事业看得很重,但对名利、地位、金钱看得很淡,他的老伴也是如此。他们认为,人生短暂,争权夺利很没意思,不如正直、平和、坦然地度过一生。在这方面,他们的儿女们受影响很深。比如第三个孩子廷方,年轻时在部队当兵,部队准备提拔任用,因他不喜欢“当官”,主动要求复员,复员后分配到内大电子工厂工作,后来学校安排他带新学生并委培大学课程,因当时政府委培政策变更,他没有获得大学毕业证。学校根据他对计算机掌握的程度,安排他在内大计算机系任教(工程师),按规定,没有大学学历不能升任教授,但他没有因为职位闹情绪,仍然一如既往地认真授课,教出不少高级计算机人才。有朋友劝他找找人解决教授职称,他却说:“有没有教授职称无所谓,为了职称去找人、拉关系,很无聊。”

  廷懋的第四个孩子廷·巴特尔自愿远离喧嚣的城市,下乡插队到偏远的牧区,终身当牧民,即是受了父母的影响。廷·巴特尔为了改变牧区的落后面貌,为当地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和建设草原艰苦奋斗,一干就是40多年,很多人为此不解,而廷懋和老伴却觉得没什么不正常,他们为儿子的选择感到高兴和骄傲。

  

  不靠权势 自食其力

  

  廷懋是红军时期的干部,认识不少要员,又长期担任领导职务,战友、部下不计其数,但他最反对依仗权势为自己谋利益,家庭里、生活中的小事也尽量自力更生。他常对孩子们讲:“路要自己走,事业要自己干。”

  廷老有个习惯,衣服破了自己补,头发长了老伴理,这一习惯自年轻时便已养成,一直到晚年。老人还会修理手表、自行车、水管等,力争让物品做到物尽其用,离休后,七八十岁时,还自己刷墙、铺路、种菜、搭葡萄架,为了方便,他还自制了一套适用的劳动工具。在夫妇二人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从小养成了自力更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学会了理发、使用缝纫机,也会维修电视机、冰箱、洗衣机,还会简单的房屋装修。儿女们做人也很低调,从不炫耀自己是高干子女而谋求照顾,坚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廷懋第五子廷·阿拉坦,参军时怕别人知道自己是廷懋的儿子,故意去掉了姓氏“廷”字,直接用名字阿拉坦。他在单位跟大家一样,老老实实工作、学习,赢得一致赞誉,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自治区领导。

  

  操守有规 言行有矩

  

  廷懋夫妇从不娇惯孩子,对子女自小就严格要求。比如,要求孩子在学校要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对困难同学要尽力帮助;在家里家外要尊老爱幼,互谅互让;吃饭时不准剩饭,如不回家吃饭要事先打招呼,因为“粮食宝贵,不能浪费”。夫妇俩对小事的要求都如此苛刻,对大事就更不含糊了。上世纪80年代,阿拉坦的妻子没有正式工作,生活也比较困难,阿拉坦想让她做些生意,廷懋却说:“不行,上级有规定,干部亲属不准做生意。”有人想托阿拉坦找熟人帮忙买卖汽车,廷懋知道后,认真严肃地找阿拉坦谈话,并再三强调:“我的儿子不许沾倒卖汽车的边儿。”廷懋对工作一丝不苟,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非常严格,要求他们不准向自己的家人透露工作内容,也不准自己的家人过问、插手和他的工作有关的事情。由于工作原因,他家来人较多,有很多是党政军要员。每当客人来,儿女们帮助沏好茶水,就主动回避。1996年,胡锦涛同志来内蒙古视察时看望廷老,分别在院子和走廊偶遇阿拉坦和从牧区回呼和浩特探亲的廷·巴特尔,交谈了一两句,二人就主动离开了。

  

  相互包容 互不干涉

  

  廷懋一家和睦融洽,上敬老,下爱小,个人生活和工作方面互相尊重又互不干涉。廷懋的母亲和岳母分别在他家生活了七八年,廷懋夫妇悉心照顾,直至老人去世。对儿女个人的事,廷懋夫妇除给予必要的关心外,一般不去过问和干涉,充分尊重儿女的选择和意见。就连过春节,他们都不要求儿女必须回来全家团圆,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安排。这样,大家都有自由活动空间,有一定的自主权,相处得更融洽了。

  文/卫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