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冈留:从日军俘虏到抗日烈士 |
|
◎呼和浩特革命人物{56}
福冈留,日本籍,1914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
福冈留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五人。他中学毕业后,考入北海道大学地质专业学习,粗通中文,喜欢唐诗。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他和两个哥哥应征入伍,随军来到中国,先后在绥远省平地泉(今集宁市)当维修铁路的工头和武乌公路(武川至乌兰花公路)当工地监工。福冈留刚来到中国时,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教育和武士道精神的毒害,心甘情愿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
1938年秋末,一支日本军队和伪蒙古军趾高气扬地闯入大青山的奎素沟,准备消灭八路军和游击队,结果扑了空,日伪军不敢久留,立即撤离。随军的福冈留看到连绵起伏的大青山,以他地质专业的眼光,判断山里一定蕴藏着各种贵金属矿藏,于是独自离开了队伍,一个人在山上寻找矿藏。南平川游击队员很快发现并俘虏了福冈留,押送到八路军司令部所在地万家沟,八路军敌工科长问他什么都不说,他还对八路军看管人员动手,企图激怒看管人员把他处死,以此效忠日本天皇。八路军司令部决定,要贯彻优待俘虏政策,进行思想感化,争取让他成为一名反对侵略战争的和平战士。经过一段时间,福冈留对八路军渐渐有了理性认识,态度冷静了一些,但仍时好时坏。由于语言不通,八路军敌工科长通过写字与福冈留打了一场思想感化的笔战。这场笔战后,福冈留的态度比过去有了较大变化。一天,绥西行署专员杨植霖亲自找福冈留谈话,得知他能听懂一些简单汉语,就给他讲解八路军的优待俘虏政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陈述中国人民受到的苦难,这次谈话对他震动很大。
福冈留开始阅读八路军送给他的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和八路军的一些纪律规定,思想慢慢发生了变化,开始思考中日战争的性质,开始观察八路军战士的一举一动,也开始主动向八路军官兵学习汉语,进步很快。一天,福冈留主动找到敌工科长,要求八路军以后对他以“同志”相称,不要再给他优待。他激动地说:“你们都是非常善良的人,给我吃好的,我心里很不安,我要为你们做事。”司令部研究后,决定吸收福冈留参加八路军,让他担任骑兵支队的后勤部副官,主要负责物资的保管供应,兼作对敌翻译。福冈留对自己能够成为八路军战士感到很荣幸,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一丝不苟。他亲自为炊事班用秤量小米、油和盐,总是不多不少,按人头分配,如果增加了人必须向他报告,他发放的物资都是按照制度执行,绝不含糊。福冈留在工作中十分爱护物资,注意节约使用,他把破衣裳裁成布条条,搓成了一根根的细绳,编成草鞋一样的布鞋,穿上爬山很舒服。人们看了以后,都按照他的方法编布草鞋穿。他还把香皂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发给战士,还让省着用,处处为持久打仗考虑。1940年秋,日伪军扫荡绥西游击区,八路军紧急转移时不见了福冈留,派战士四处去找,发现他一个人正在埋藏物资,战士让他赶紧走,他执拗地摇着头,直到把物资全部隐蔽好,才最后一个撤离驻地去追赶部队。
福冈留作为一名日本反战人士,对后来八路军俘虏的日军士兵以身说教,尽量争取日军士兵的投诚。他还为八路军把汉文传单和标语翻译书写成日文,辅导八路军战士用日语喊口号。当时担任中共绥远省委书记兼绥察独立二支队政委的白如冰,通过福冈留的表现,经常对八路军战士说:“日本人民和日本侵略者是两回事,福冈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他虽然当过日本兵,现在却是我们的亲密战友和日本朋友。”福冈留也曾经向白如冰表示:“如果我生在中国,一定会参加你们八路军的。”白如冰笑呵呵地说:“你虽然生在了日本,现在也是八路军了。”一天,一个政工干部问福冈留:“你既然参加了八路军,想不想加入共产党?”福冈留严肃认真地回答:“当然愿意,可是我怕自己不够格。”后来,他郑重其事地向八路军提出了入党申请,希望党组织认真考察他。
1941年夏天,大青山司令部为了保护福冈留,经过研究决定,派人护送他去延安,福冈留听说以后非常高兴。可是第二天,他心事重重地来到司令部,表示不想去延安了,问他为什么,他说:“去延安当然好,可是我不能去。”原来,他本来以为许多人一起去延安,后来才知道司令部派几个战士专门护送他一个人去延安,路途那么遥远,他不想给八路军添麻烦,请求留下来继续为抗日做点事情。司令部首长看到他语言诚恳,态度坚决,只好同意他的请求。不久,福冈留突然患上了严重的伤寒病,部队多次派人下山到城里买药,想尽了一切办法救治他。最终,福冈留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时年27岁。大青山军民含着悲恸的泪水,把福冈留的遗体安葬在大青山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默特左旗政府报请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批准,追认福冈留为抗日烈士,把他的遗骨重新安放在土默特左旗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1986年10月15日,已经离休的白如冰为了纪念福冈留,专门为他题词:“国际和平战士、日本反战同盟盟员福冈留烈士,为了中日友好,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在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和我们并肩战斗。他不怕苦,不怕死,为抗日斗争献出了宝贵生命。福冈留烈士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呼和浩特市委党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