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8日


收藏数千张电话卡追忆青春

《北方新报》(2017年2月18日) 03版
  摄影/本报记者 马丽侠

  新报讯(记者 马丽侠) 呼和浩特市的吴女士对IC、IP电话卡有着特殊的感情,从1999年至今已经收藏了数千张电话卡,其中成套的有100多套。

  “这是希望工程十周年的;这是一套针对大学的201电话卡,图案是自治区各所大学(如图)……”2月15日,吴女士给记者展示了她收集的成套电话卡。记者发现,吴女士收集的电话卡规格统一,设计精良美观,题材也很广泛。有些图案反映了时代风貌和民族文化特色,内容涉及经济建设、历史文化、伟人名人、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文化艺术、动物植物、科学技术、交通运输、体育运动……

  “我于1998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刚上大学的时候没有手机、BB机,宿舍里安装了201电话机,需要买电话卡输入卡号密码打电话,方便了我们联系同学和家人。但是那个时候打电话很贵。2000年,学校在走廊的两端又安装了可以插卡打电话的IC卡,费用相对低,一插就可以显示金额,所以很受欢迎。后来学生中陆续有了显示文字信息的BB机。学生党有手机是在2003年左右,所以电话卡兴起到衰落也只有八九年时间。”吴女士说,那时候大家对电话卡都比较珍惜,有些卡设计很精美,而且参照了邮票的设计理念,都是成套的。因为她有收集邮票的经历,所以对精美的电话卡很喜欢,很多时候一套卡久久不能凑齐,等到凑齐的时候就有种如获至宝的惊喜。

  自从吴女士开始收集电话卡后,她周边的同学也“深受其害”,经常因为收集电话卡而闹出一些有趣的事情。吴女士告诉记者,她的舍友经常欣赏她的卡,知道她有一套就差一张就集齐了。有一次,一位舍友看见校园里有一名帅哥手里玩的一张电话卡正是她缺的那一张,就跟随那个帅哥,直到人家答应打完后给她为止。“那时我的同学遍布北上广各个地方,为了凑齐卡片,就到处求助,假期回来她们就带给我。我还曾经去过呼和浩特市的邮币市场和人家交换。我毕业时,有的同学把自己收集的卡全部送给我作为礼物,也有人欣赏完我的收藏后自叹不如,然后把自己的卡都送给我了。”回忆起收集电话卡的经历,吴女士感慨万分。

  对于收藏电话卡的意义,吴女士说,随缘随喜,不求价值,兴趣使然,青春记忆,偶尔翻一翻会身心放松,感觉很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