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


中国式寂寞:2000万“空巢青年”一个人生活

《北方新报》(2017年2月24日) 10版

  中国有这么一类人,正在城市蔓延。他们是主动选择独居的年轻人,他们远离家乡,在大城市中打拼,大都有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他们大多20~39岁,他们的同类人竟有2000万人。调查显示,“空巢青年”比普通青年感觉更孤独,但是也有人认为,他们比普通人自由。一份报告显示,“空巢青年”除工作外,生活中更多的是在出租房里上网、玩手机和一个人吃饭。他们更愿意在美食、服饰、数码产品等方面上花钱,追求高品质。21%的“空巢青年”有月光现象或轻度负债。

  

  “空巢青年”很少做饭

  

  一项数据显示,国内20~39岁的独居者数量目前已经接近2000万人。今年开始,“空巢青年”越来越多得到关注,他们的生活现状如何,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呢?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张豪杰从青岛市李沧区回到家中。这套9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是他去年贷款买下来的,目前一个人住。家里布置简单,连电视都没有。

  公司职员张豪杰告诉记者,自己一个星期也就做两三次饭,一般在外面吃的比较多。

  一个人住,通常一个菜、一碗面,就可以解决晚餐。27岁的张豪杰,2013年开始在青岛一家二手房交易网站工作至今,收入还不错。

  业余爱好不多的张豪杰,平时在家主要是看看书、和朋友喝喝小酒。对比买房前与人合租的日子,张豪杰说,虽然独居没什么不适应,可也有孤独寂寞冷的时候,新家更像是一个旅馆,即使是休息日,他也更喜欢去办公室。

  张豪杰说:“我只是觉得这份工作挺开心的,我宁愿在公司里面待着,有那个氛围,在家也不能说是没事做,一个人就觉得挺没意思的。”

  相比没事就往公司跑的张豪杰,24岁的王振霖则更享受当下的独居生活。

  王振霖在青岛某律师事务所当律师,他在独居的环境中,可以寻找自己的快乐,比如健身,和朋友出去吃饭聊天,再就是看看书看看电视。

  王振霖是烟台人,大学毕业后去了青岛。眼下,他自己租了一套两居室,月租2000多元。在他看来,独居有利有弊,利占90%,弊占10%。对于这10%的弊,王振霖说:“大学时有舍友,有事情需要帮助或许有人能帮你,比如自己病了。这可能是大家在独居的时候产生的一个共同的想法和感觉吧!”

  专家:别变成精神“空巢”

  

  独自居住的“空巢青年”,在消费上与普通青年有些差别,比如叫外卖比自己做饭的人更多,在服饰、数码产品等方面的消费也更高,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一人食”,很多就是针对独居青年的生活特点而制作的。

  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空巢”生活,也引发了一些关注和焦虑。很多人认为,独居对于年轻人的最大挑战,在于孤单;而最大吸引力,则是自由。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业内人士则认为,这个群体的扩大,其实是一个积极的社会信号。

  心理咨询师王竹君表示:“独居青年也有积极的一面,说明他们生活能够自理,没有太强的依赖感,另外有一些青年还是非常有梦想的,能够放弃一些舒适的生活,能够独立实现心中的目标和梦想。”

  业内人士说,内心世界强大,不易受外界观念左右,在事业上能找到价值感的青年,独居生活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反之,自制力和自律性差的人,则容易出现问题。另外,独居青年也要多走出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社交圈,别因生活的“空巢”造成精神的“空巢”。

  

  也是一种成长历练

  

  其实,相对于很多人认为的悲情,许多年轻人觉得,“空巢青年”这个说法更多的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一种调侃。毕竟,在建立起家庭前,很多人都要经历这样的“中空”状态,在历练中积累生存技能、锻炼自理能力。只要合理调整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所谓的空巢,只是实现人生梦想路上的一个驿站而已。(据央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