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日


电视剧《大盛魁》的文化意义

《北方新报》(2017年3月1日) 15版

  ◎李悦批评

  前后历经10年策划、拍摄的电视剧《大盛魁》就要开播了。身为此剧顾问,我经历了它成长的全过程,抚今追昔,感慨颇多。著名作家邓九刚的长篇小说《大盛魁商号》出版时,他和王新民导演并不熟悉。我介绍他俩见面,在他俩共同热爱的青城的街头,邓九刚赠了一册《大盛魁商号》给王新民,两个人只是客套了几句。也许就在那个迷离的黄昏,在街市一角,王新民就决定拍摄电视连续剧《大盛魁》。

  “大盛魁”这个文化概念,一直在王新民心中辗转滚动。到2006年,正赶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进行旧城改造,有关部门亦支持王新民拍摄连续剧《大盛魁》,决定恢复大盛魁旧址,并建造大盛魁博物馆,在玉泉区旧城改造中,恢复老归化城旧貌的一部分,使之能成为集旅游、商业、影视拍摄一体的影视城。这一决定得到了呼和浩特市市委,市政府的支持。2007~2008年间,王新民开始筹拍《大盛魁》第一部:创业。与此同时,根据王新民的设计理念而打造的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始动工兴建。2009年,《大盛魁》第一部开机,于2012年拍摄完毕,但由于发行不顺,搁置了5年多。

  这次电视剧得以正式播出,经过时间的沉淀,我们更能看清其深刻内涵。王新民认为,大盛魁商号能够将艰苦创业和诚心经营作为文化内容融入旅蒙商贸中,才让商号开发出地域和人气的巨大潜力,激发起经济活力,足以操作商贸业、手工业、服务业、金融业等,依靠劳动与创新,创造并驾驭了资本,谱写了260多年的辉煌篇章。

  以往大多数描绘晋商的电视剧,都以传奇故事为主线,再现当年晋商的生活状况。王新民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努力追求主题的超越性,超越了故事本身,把故事当作载体,承载历史真相。观众们在被故事吸引的同时,会渐渐地悟到:人要活下去就要有维持生命的物质资料,这些资料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就是历史运行的动力。

  在我国,这样深刻主题的影视剧并不多,它同时也在揭示“一带一路”的历史功绩和现实意义。这部电视剧搁置5年而今播放,不但不显陈旧,反而更显光彩,足以说明真正的艺术精品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和超越时空的魅力。

  王新民导演和编剧李世明、王路沙及创作团队为观众带来这样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其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在于他们格外重视文化研究,为了编好剧本和拍好这部戏,王新民团队多次到晋商发源地山西考察,与研究晋商的学者专家座谈,收集有关晋商的资料。他们还沿着当年的驼道访问了蒙古国和俄罗斯,收集了国外研究晋商的资料。在剧本创作之前,他们还拍了纪实电视片《茶叶之路》。当他们熟悉了文化,才开始真正创作,把文化运用到电视剧当中。

  在大召参加《大盛魁》首映式时,我即兴写了一打油诗,算是这篇文章的结尾吧,诗曰:十年摄晋商史,一条文脉永驻。银屏一颦一笑,再现一带一路。王导二番三番,续拍两部三部。而今欢庆首播,西口春风又度。文/李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