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道情缘 白凤英追忆大盛魁 |
|
“大盛魁、古驼道,这对我来说意义太大了,我父亲曾经在大盛魁商号奋斗多年,古驼道更是父亲两度行走的道路,一来为走西口谋生,二来为革命。”3月7日,由著名导演王新民执导的电视剧《大盛魁》热播,首府市民白凤英看着电视剧里的情节和场景,不禁想起自己已过世的父亲。
3月9日,得知记者前来采访,61岁的白凤英早早地将父亲生前的照片、接受采访的书籍作品拿了出来。
“看,这就是我父亲。”白凤英拿出一张1980年“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认定革命根据地座谈会部分老同志合影”的黑白照片,指着第一排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自豪地说,她的父亲名叫白怀志,是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人,当年家乡闹饥荒,吃不饱穿不暖,无奈走西口来到归绥城(现在的呼和浩特市)谋生,进入到大盛魁一个叫永和盛的皮坊。白怀志在永和盛皮坊主要的职责就是赶着驼队沿着古驼道去往蒙古国,用一些日常用品换取皮子,然后回来卖掉,这样的生意之路不仅解决了温饱,还让他学会了蒙古语,结交了很多朋友。
“听我父亲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结识了一名共产党人,认识到抗日斗争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意义后,加入了大青山抗日游击队,并分管了后勤工作。当时正是敌人经济封锁最严重的时候,队里也因此遇到了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做饭用的锅、吃的东西、穿的衣服,还有医用品,都出现了严重短缺。队里领导考虑到父亲曾经在大盛魁做过营生,在城里有些老关系,又会说蒙古语,所以决定派他去城里购买队里急需物资。当时敌人采取了一系列阴险、毒辣的手段对大青山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在通往根据地的路口设关卡,检查过往行人携带的物品,如带有粮食、布匹、食盐等‘犯禁品’后果会很严重。面对如此危险的处境,父亲一点都没退缩,借着归绥城里老乡和革命友人的帮助,进城的时候带着厚厚的蒙疆票子,出城的时候带着沉甸甸的物资,穿梭于大盛魁商道上。”白凤英回忆起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在古驼道上运送物资的场景时,几度哽咽。
也正因为如此,白怀志成了武川县一带的“名人”,白凤英在壕赖沟上初中时也因此“沾了光”。“村民们听说我父亲叫白怀志,都热情款待我,把最好的鸡蛋炒给我吃,还给我讲述父亲当年的事迹,充满了对父亲的尊敬。”白凤英告诉记者,《大盛魁》播出以后,看着剧中驼队行走在古驼道上的一幕,让她不禁又想起了父亲曾经两度行走古驼道的艰辛和伟大。
文·摄影/本报记者 马丽侠 实习生 王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