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5日


行走在千字文
写就的大地上


《北方新报》(2017年3月15日) 15版
  千字文广场(资料图片)

  笔者的家乡乾安县因文化而得名,也因文化而蜚声内外,她是全国唯一一块用千字文书写成的古老土地,其保留至今的“千字井”村镇地名称谓,完全是用《千字文》依序择字而取名的,从而形成了一道国内独一无二的、奇特的人文地名与区划景观。她以地名的方式,既保留和传送了传统儒家启蒙文化的精粹,又沿袭了中国古代井田制的行政区划模式,因此可以说,乾安县把一部《千字文》工工整整地写在这片3617平方公里的古老大地上。由于她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品位都很高,为此,国际区域性环境组织经《亚太人文与生态价值评估体系》评估,“中国乾安千字井”人文地名与区域化景观入选“亚太最值得保留的人文历史财富”蓝皮书名录,乾安县全境为“中国最奇特的乡村地名文化博览园”。

  乾安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它不仅是松嫩平原上一块新开放的热土,更是近代史上拓荒者制造无数文化和传奇故事的神秘之境。特别是因辽帝春捺钵遗址的发现,让世人更加瞩目这个曾经的辽帝皇都。

  今天,就让笔者带你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走走,去领略感受她的美丽与传奇吧!

  如果你从东门入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千字文广场。每一位乾安人都会为这个千字文广场而感到自豪,不仅是因为这个广场是乾安县的重要景观标志之一,更是因为它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了乾安县的重要文化符号。如果你是外乡人,在游览千字文广场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关于千字文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纂成韵文。当时,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受领了这项任务。周侍郎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斟酌,终于编纂成了这篇名扬千史的《千字文》。“开地元黄,宇宙洪荒……”《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句句押韵,条理清晰,音韵谐美,文采斐然。《千字文》与《三字经》一样,是一脉相承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精粹,是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和普及甚广的传统启蒙读物。

  千字文广场凭借乾安县的地域文化而来,广场总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广场内建有浮雕地图一处,题名石一处,九孔涌泉一处,千字文宝鼎一座,九尊龙柱,远古动物造型两个,小品雕塑造型一个,文化墙一处。千字文宝鼎位于广场的正中位置,鼎通高6.6米,底座3.3米,采用锻造工艺,手工锻造,将“千字文”依次排列其上,是我国唯一的千字文鼎。站在这里,眼前的千字文宝鼎、九龙柱、文化墙,令人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的魅力。

  从县城出发,向西行35公里,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泥林博物馆。泥林西临大布苏湖,北靠大布苏镇。

  站在高处俯瞰泥林,锯齿狼牙,奇峰林立,气势磅礴,像一座森严古城堡;垛口连绵,影若将士扶望守城,严阵以待。泥林高出湖面50米,南北长15公里,面积为58平方公里,其间横峰侧岭,沟壑连绵,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地貌奇特,堪称一绝,大有幽谷深渊之感,走在其中,犹如置身于原始公园之中。因土柱泥林,其形似锯齿,状如狼牙,脉脉相连,横卧南北,故在当地人的口中,它还有一个更霸气的名字——“狼牙坝”。2005年8月,泥林被晋升为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看泥林最好的季节当属每年的八九月份,此时的松嫩平原,天高云淡,秋色正深,正是旅游观光的好时节。

  去年十一,笔者和家人来到泥林,初遇泥林,那一地的沧桑与满目的悲凉,牢牢地牵住了视线,目光所及皆是黄土高原般的厚重色彩,沟壑纵横,泥柱若林,叠峦起伏,形状各异,气势恢宏。偶尔还有几片绿色的植被跃入视线,在一片苍茫萧瑟中,平添一份生机。俯下身去,静静抚摸这满地的沧桑,耳畔,似乎能听到远古的声音。这里的一捧土,一粒砂,一阵风,都见证了历史的兴衰,独享着千年的轰烈。

  这就是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美丽乾安,笔者为自己的家乡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而骄傲,更因为能够在这片古老而富有活力的土地上生长生活而自豪!相信,有这么丰富地文化底蕴做支撑,家乡的明天一定会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希望,飞黄腾达,更加灿烂、辉煌!

  文/孟繁江 孟思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