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伟和他的义工团队 |
| ||
| ||
| ||
| ||
|
文·摄影/本报记者 杨 佳
结识罗伟,是因为他曾向记者提供了一条不错的新闻线索,虽然相互加了微信,但是那次采访之后就并没有什么联络。前些日子,突然被老罗拉进了他组建的义工微信群,这才知道,原来他近几年一直在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看着群里每天传递的各种爱心和正能量,不免有些感动,也因此特别想约老罗聊一聊,于是便挖掘出了他和他的义工团队的爱心历程。
走上公益之路
老罗今年47岁,老家在和林格尔县的一个小村子。2003年,老罗拖家带口来到呼和浩特市,在同学的帮助下进入了建筑行业。经过11年的打拼,目前已经是业界里的成功人士。
2014年,建筑市场开始疲软,老罗的业务也处于暂停期。处理完手头所有的债权债务,没事儿干的老罗开始学习使用智能手机,通过搜索“附近的人”,他无意中加入了和林格尔县义工协会的微信群。当时,公益对他而言,只是一个“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概念,怎么组织?怎么实施?他都一概不知。
2014年8月26日,和林格尔县舍必崖乡柴六营村一名7岁的小女孩被同村一智障女疯砍30余刀,失去右臂。突来的横祸和大约10万元医疗费用让这个农民家庭陷入绝望。当时,和林格尔县义工、和林格尔县爱心衣物救助站,以及和林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发起了“救救孩子”宣传募捐活动,作为加入公益团队的新人,罗伟参加了为孩子募集医疗费用的募捐活动。
这次爱心活动不仅在现场募捐到了1万多元善款。几天后,通过社会各界的捐献,共为孩子筹集善款12万多元。通过这次活动,老罗第一次见识到了公益的力量,体会到了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也深深地爱上了这项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事业。
此后,老罗同时参加了官方和民间的多个慈善组织,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公益事业当中,也成为了首府慈善界的知名人士。2016年底,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特别为罗伟颁发了大旗,对他的爱心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奉献中收获快乐
“身为公益团队的组织者和发起者,自然肩负着‘领导’的职责。但是这种‘领导’不能是从言语上指手画脚,制定所谓的政策让大家去执行,而是需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比其他成员付出更多的去带动和感染大家。一些民间公益团队从组建到无所事事甚至解散,这便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老罗说,大家做公益献爱心,是为了从奉献中收获快乐,你这个团队让大家献了爱心后不快乐了,谁还愿意参加这样的组织?
在经历了一些不愉快之后,老罗开始组建自己的义工团队。老罗觉得,有的公益组织,要求团队内的义工只能以本团队的名义,参加本团队发起和组织的爱心活动,这样其实失去了公益的意义,也严重制约了公益的发展。我们的团队,在遵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尊重和爱护每一位成员,少一些条条框框,让大家热爱公益,让团队能够长期良性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如今,老罗的努力得到了众多爱心人士的赞同和信任,他已经建立了3个公益团队,每位成员可以在各团队中自由交流穿插,以各种方式奉献爱心。这些成员中,有事业平稳的私营企业者,有做小买卖的商户,有种地的农民,有职业主妇,还有未成年的学生。特别是,还有曾经接受过爱心捐助,如今虽然经济能力较差,但是每逢有爱心活动就积极参加的义工。他们的团队不仅自己做公益,还帮助其他民间公益团队能够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人。
团队没有大型活动时,这些义工们随时可能会出现在各种公益活动当中。记者看到,几天前,老罗在群里发了一条血库缺血的消息,立刻就有人询问去血站坐几路车,也有正好在附近的人立刻就骑着自行车前去献血。当群里出现捐助信息,随之出现的是小到10元20元,大到上百元的爱心红包。这些爱心红包,老罗都要收起来登记在册,每一项花费都进行明确公示。
两年捐款20多万
因为出身农村的原因,老罗的好多捐助信息都来源于农村。为了核实信息源的真实性,老罗经常开车往村里跑。好多地方,车是开不进去的,他就只能徒步行进,有时要在崎岖的山沟里徒步几个小时。他要让大家的每一分善款都落到实处。几年来,老罗和的他义工团队的足迹遍布呼和浩特市周边乡村、山山水水,他们的爱心如同春风化雨,温暖了很多人。
“过去我们三五个人聚在一起,不是喝酒唱歌就是打牌。通过组织大家做公益活动,如今我基本杜绝了这种生活方式,作息规律,精神好,身体好。家人起初对我这种天天劳心劳力,花钱帮助陌生人的行为很不理解,也不支持,但是看到两年间我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试着参加了几次这样的活动,体会到了快乐,也自然就加入了进来。”
和记者聊天时,老罗的两部手机频频响起,大多都是咨询各种爱心善举的。老罗说,随着团队成员和爱心活动的增多,一些需要存储建档的内容也多了,他为此钻研了智能手机的相关功能,最近还特意买了一部内存128G的手机。
老罗的义工团队,几乎每个月都要组织一次集体性的公益活动,还长期固定资助着一些贫困学生。粗略估算,两年来,老罗和他的团队共捐助了20多万元的财物。每当有单位做公益需要人手向老罗求助时,老罗和他的队员们总是从不推脱,积极热情的服务,因此,他们为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义务服务的次数,已经多到无法统计了。
老罗说:“我想通过我和团队成员们的努力,让公益成为一种习惯,让更多的人相信公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