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


《走近钱学森》:年轻人应该多追“大明星”

《北方新报》(2017年4月1日) 16版

  在本届图书势力榜颁奖礼现场,当77岁的叶永烈登台领奖时,坐在记者身后的一位年轻姑娘小声地对同伴说:“这个老人家,非常厉害!”在榜单上,叶永烈获奖的作品是《走近钱学森》,一部纪实文学。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学习钱学森的两个精神:一是爱国主义的精神,二是对技术的精益求精。

  熟悉图书圈的人大概会注意到,这实际是一本“再版”书,2009年,就在钱学森逝世之后仅半个月,《走近钱学森》的第一版就面世了。当时即引起很大轰动。不仅因为作者卓越的文笔,更因为其中深层次解密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它不仅是钱学森的个人传记,也是一部厚重的史著,记录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艰辛历程。

  叶永烈对最初出版的版本并不是特别满意。他觉得当时创作的过程还是比较匆忙,书不是太厚实。他想好好修改。叶永烈和钱学森早在1979年就因拍摄纪录片《向宇宙进军》相识,之后又多有交往。但他告诉记者,因为钱学森不同意在生前写自己的传记,所以在写《走近钱学森》这本书过程中没能采访到钱学森本人,这也成了创作过程中最大的遗憾。

  新版的《走近钱学森》与旧版相比,从40余万字增加到约64万字,更重要的是新补充采访了几十位与钱学森关系密切的人物,查阅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从宏观到细节都更加丰富。在这本书里,我们还能看到首次公布的钱学森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照片,包括钱学森本人在美国拍摄的摄影作品。叶永烈特别提到对“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任新民老先生的采访。当时任先生已经95岁,已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了,但经过深入沟通,叶永烈有机会与他进行了一次深谈。

  叶永烈说,关于钱学森的传言很多,比如坊间传说当年他从美国寄回国内的那封信是写在一张烟盒纸上的,等等。对于这些,他一项一项去核实、取证,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有关钱学森的假故事》。他说,传记文学一定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叶永烈曾经做过一个针对80后、90后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是知道钱学森的,但“不知道钱学森是怎么样的科学家”;他们知道“两弹一星”这个名词,但往往搞不清到底指的是什么——很多人认为,“两弹”指的是原子弹、氢弹,但叶永烈说,实际指的是“导弹”和“核弹”。他说,年轻人追星应该追钱学森这样的“大明星”,不要只追那些“小鲜肉”。

  很多70后、80后,都是读着叶永烈的《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长大的。虽然写过1000多万字的科普作品,但叶永烈自言,他离开科普界已经30多年了。现在,他的创作范围很丰富,传记文学之外,他还写游记,写小说,写博客。他的作品加起来,大约有3000万字。他说自己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而且手脚很快。他说,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才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据《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