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5日


感动内蒙古,他们

《北方新报》(2017年4月5日) 04版

  文/本报记者 刘晓君 郑慧英

  3月31日,第六届(2015-2016)感动内蒙古人物颁奖盛典在首府隆重举行。于庆峰等10人被评为感动内蒙古人物;任明德等10人被评为感动内蒙古提名人物;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等9家单位的内蒙古“光明行”社会公益活动群体获评特别奖群体;生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66355部队边防营一连连长的杜宏和生前任通辽市奈曼旗公安局局长的邵兵被评为特别奖个人。无论是感动内蒙古人物、提名人物,特别奖个人,还是获得特别奖的集体,那些感人事迹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潘志荣:牧民心里的“一叫通”

  今年55岁的潘志荣,现任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派驻满都拉镇口岸检察室兼希拉穆仁镇检察室主任,一级检察官。

  潘志荣长期奋战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扎根基层30年,竭智尽忠30年,严谨履职30年。他到检察室工作以来,每年有2/3的时间工作在基层农牧区,走遍全旗77个嘎查和行政村,巡访牧场牧点980多个、牧户约3000多个,足迹遍及全旗1.8万平方公里土地。为了方便服务农牧民群众,他认真记下《民情日记》10万多字;专门为农牧民制作发放了5000多张“检民联系卡”,并始终兑现24小时不关手机承诺,被少数民族兄弟称为贴心“一叫通”。

  为了熟练地运用蒙古文蒙古语同蒙古族兄弟释法说理,他刻苦研读、虚心请教,从一个“汉鸭子”成长为自治区检察系统蒙古文蒙古语检察业务专家型人才、达茂旗检察院蒙古语诉讼主要业务骨干、“蒙汉兼通”的检察工作行家里手。他依法认真履行检察职能,严格把好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办理各类案件630余件,无一错案。

  潘志荣先后荣立多项荣誉,去年12月4日,他还被评为CCTV2016年度法治人物。

  李维志:尽忠职守的人民卫士

  今年45岁的李维志是武警内蒙古总队巴彦淖尔市支队支队长。他于1990年3月参军,入伍26年来,他爱岗敬业,爱民为民,大力支持驻地经济建设,全力维护驻地的社会繁荣稳定。他先后参与组织各类勤务400多次,4次参加抗洪抢险任务,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7次、5次被武警内蒙古总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2012年、2013年被评为武警内蒙古总队优秀参谋长,2013年被武警总部表彰为优秀参谋长。

  担任支队长以来,逢年过节,他都要下基层上岗哨,使支队连续32年无执勤事故。多年来,他为贫困学生捐款达5万多元。

  入伍26年来,他心里记挂着部队、官兵、群众,很少顾及自己的家,与妻子两地分居,连续15年都没有休过一次完整的假。他用行动践行着一名当代军人的铮铮誓言。

  巩建伟:留守儿童的校长

  48岁的巩建伟是乌兰察布市光明街小学校长。在执教28年的过程中,他从一名普通教师走上校长的领导岗位,成功地创办了两所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被誉为“留守儿童校长”。

  2007年,巩建伟从集宁区职业中学副校长的岗位上,调到被国防部以爱民模范谢臣命名的集宁区谢臣小学任党支部书记、校长。当时,这所小学因受诸多因素制约办学举步维艰,全校有学生101名,近八成是农民工进城务工子弟。在困境中,他带领全校教工经过5年的打拼,使学校跃居为当地名校,成为了乌兰察布市首家“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

  2012年,巩建伟被调到光明街小学任校长。经过调研,他把这所学校建设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优良的育人环境。他还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亲手打造“心理咨询室”,用情感管理和人文管理治校。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辍学问题,他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掉队。

  于庆峰:数控技能的领军人

  今年35岁的于庆峰是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2004年,他刚走出校门,就进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工作。当时,正赶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内蒙古地区选拔赛,他毫不犹豫地申请报了名,想借此机会检验一下自己在大学所学的本领。结果,他获得了内蒙古选拔赛的第二名,这在公司上下引起不小震动。此后,他在全国数控操作职业技能大赛上取得了第13名的好成绩,还代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赴美参加国际数控技能大赛,获得团体银奖。

  他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创新,从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长为高级技师、数控操作前沿技术的领军人才。多年来,他先后参加了多项重点工程及公司科研核心产品等重大项目的试制加工任务,攻克技术难题15项,提出合理化建议87条,开发先进操作法8项,累计为国家创造价值1100多万元。

  郭雨桥: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郭雨桥,本名郭永明,是一位汉族老人,却有一个蒙古族名字艾吉姆。今年74岁的他,曾在内蒙古文联民研会、作协工作,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蒙古文翻译家,蒙古族文化学者。

  郭雨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学习蒙古文蒙古语,70年代开始采录编译鄂尔多斯民间文学,80年代主持中国民间文学3套集成内蒙古卷的编撰工作,90年代开始系统钻研蒙古族民俗,并翻译内蒙古实力派作家的作品在全国报刊发表。新千年开始只身自费到我国7省区、蒙古国全境和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布里亚特等蒙古族聚居地区和国家,进行民俗和文化考察,到2014年底已行程约13万公里。他撰写的《蒙古通》《细说蒙古包》《成吉思汗祭奠全书》在区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并成为畅销书经久不衰。

  他的时间表里没有礼拜天和节假日,为了民族民间文化,甘愿耗尽全部心血。他的民族民间民俗专著多达24种。因此,郭雨桥获得全国万里采风先进个人,“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全国共10人)殊荣。他的作品获全国奖项12次,省区奖12次。其中全国骏马奖1次(蒙译汉翻译奖)、全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次。自治区索龙嘎奖3次。1994年,自治区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胡燕祥:挂职扶贫的热心人

  今年59岁的胡燕祥,中化集团种子公司副总经理,在内蒙古挂职扶贫8年,他为扶贫攻坚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等部门授予“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09年7月至今,胡燕祥先后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阿鲁科尔沁旗连续挂职扶贫。8年多来,他走遍挂职旗县100多个贫困乡村,深入调研,写出4篇调研报告、2篇扶贫工作方案,还编写出2份《中化集团对口帮扶阿鲁科尔沁旗扶贫开发工作发展规划》,为决策扶贫开发提供参考。他25次组织协调中化集团相关单位负责人和技术专家170多人,到扶贫旗县考察、捐赠、慰问、开展产业合作。

  他还帮助沟通相关部门争取到农牧业产业化补贴、以及9个京蒙帮助扶贫项目,扶贫资金共计达2050万元;号召中化集团工会、社会公益组织和热心人士支持“一对一”助学活动,帮扶贫困中小学生304人;修建牧区幼儿园,解决了草原上250名蒙古族幼儿入托难;帮助贫困乡新建乡镇卫生院……8年来,胡燕祥已将他乡变成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