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祥:最可爱的人 |
2005年3月16日,马玉祥在内蒙古大学外语学院给学生讲课(资料图片)
2007年11月,马玉祥(左)与魏巍(右)促膝谈心
(资料图片)
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炮火纷飞
“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21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这就是著名作家魏巍笔下《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描述的马玉祥形象。随后,马玉祥的名字以及他冒火抢救朝鲜儿童的事迹传遍了全国。11年戎马生涯,历经血与火的洗礼,铸就了最可爱的人——马玉祥的英雄本色。
战场上的英雄本色
1947年,17岁的马玉祥参军,成为东北民主联军一纵队二团炮兵二连的战士,走上了军旅生涯。
敌人的烧杀抢掠、人民的颠沛流离,深深地刺痛了贫农出身的马玉祥的心,他冲锋陷阵,毫不畏惧。攻锦州,马玉祥冒着枪林弹雨运送炸弹,衣服和军帽上被炸了5个弹洞;打天津,一往无前的马玉祥踩响了地雷,被埋在土里;南下两广,5次遭遇战,马玉祥3次挂彩。每一次,他都是简单地包扎后,又马上投入战斗。一次随部队过河,连日的征战使原本身体就瘦弱的马玉祥昏厥在水中,差点被冲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马玉祥所在的部队加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行列,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面对荒冢前的断壁残垣,听着失去亲人的朝鲜群众无助地哭喊,马玉祥只觉得血往头上涌。为了距离敌人更近,打得更过瘾、打得更解恨,马玉祥主动提出将自己由炮兵连调到更为危险的步兵连去。就这样,战场上多了个瞪圆眼睛、狠命向疯狂扑上来的敌人扫射的轻机枪手。
在朝鲜战场上一共参加过多少次战斗,马玉祥已经记不清了。但是他永远也忘不了“五八零”高地的战斗。在那次战斗中,马玉祥所在的连队顶着敌机的扫射和坦克大炮的轰炸,顽强地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反扑。在鏖战了3天3夜后,阵地上只剩下马玉祥等3人。弹将尽、粮已绝的危急关头,马玉祥和战友誓与阵地共存亡,打得敌人鬼哭狼嚎,最终圆满地完成了阻击任务。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说起功勋,马玉祥总是淡然一笑,脱下军装的他诠释着英雄的内涵:“那些长眠在战场上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马玉祥转业时的想法。
1958年6月,他以排长之职转业支边,来到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工作。哲里木盟要发展工业,需要有人冲锋陷阵,有人当带头人,组织上找到了当时在民政局工作的马玉祥,他二话没说,转战到了工业生产第一线。
马玉祥挥汗如雨地和工人们一起抬砖盖房;精神抖擞地和工人们一起挥锹挖土,小山似的两个土篮他竟能够如飞般地挑来挑去;燃料不够了,他和工人们一起从老远的煤场往厂里运;打更的工人家里有了困难,他不声不响地替班;产品易流失,他又兼起了保管员……在工业生产第一线,马玉祥从没有叫过苦,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他哪里还像一个领导呀——汗水比工人流得还多,脸晒得比工人还黑!
马玉祥这个鲜活的共产党人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里。凭着感觉,人们想到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马玉祥,于是悄悄地问他:“你就是魏巍写的那个马玉祥吧?你就是在烈火中救出朝鲜小孩儿的马玉祥?”听到这,马玉祥愣了片刻,随即淡淡地抛出了一句话:“同名同姓的人多着呢,就算我参加过抗美援朝,但是那千千万万个志愿军战士中,也绝不会只有一个马玉祥呀!”3年自然灾害时期,科尔沁草原的人们生活举步维艰。马玉祥家也不例外,妻子、儿女浮肿的浮肿,有病的有病。有人看到了他的转业军人证,好心地对他说:“听说你和家人浮肿得挺厉害,还一直坚持喝菜粥,吃豆腐渣,你咋不出示你的军人证,每月还可以多供应二两黄豆呢。”好言相劝并没有动摇马玉祥的信念,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也是个普通的公民,没有什么特殊的,别人能顶得住,我也能顶得住!”
续写英雄的故事
1984年,马玉祥离休了。一次,马玉祥孙女的同学问起他是不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救朝鲜小孩儿的英雄时,他出人意料地吐露了真情:“是!我就是那个马玉祥呀!”这个答复,不仅使孙女感到意外,就连他的妻子和子女也十分意外。面对亲人诧异的目光,马玉祥平静地说:“现在我已经离休了,不会因为我就是那个马玉祥而带来什么优惠了。我能从枪林弹雨中幸存下来,已经属于幸运了。以前不愿承认,怕被人以为是向党和国家要荣誉,要地位,要待遇。现在如果再不承认,我就对不起那段历史了。”
“从供销社退下来的老马头就是著名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马玉祥”,这一消息,成了当年通辽市的一大新闻。面对人们纷纷投来敬仰的目光,马玉祥一如从前。
回首过去,马玉祥说:“我不能忘记,17岁那年要不是党收留了我,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生命是党给的。从19岁入党的那天起,我就想,我要把自己的生命还给党,要真还,不要假还!我打过上百次仗,就想多打死几个敌人;我工作了30多年,就是想多干点儿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事儿。”
1987年4月28日,在北京军区政治部魏巍家的院子里,两位相互牵挂着的老人——马玉祥、魏巍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魏巍望着老朋友黑中透红的脸说:“那年你21岁,我31岁,我说过你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现在你还是那样,还不老。”
1951年,作为战地记者的魏巍到了马玉祥所在的部队,在敌机的轰炸和子弹的呼啸声中,魏巍完成了对马玉祥的采访。朝鲜战场一别后,马玉祥时刻想着魏巍。1979年初夏,马玉祥从《解放军画报》上看到附有魏巍照片的一首诗,看着魏巍那熟悉而又亲切的脸庞,马玉祥心头一阵狂喜,激动万分。经过长久的思考后,马玉祥试探着给魏巍写了一封信,请解放军画报社的同志转送给魏巍。信寄出去了,一同寄出的还有马玉祥对魏巍的思念与祝福。魏巍收到信的当天就给马玉祥回了信。多年失去联络的战友,又被友谊的链条连在了一起。于是,就有了两个人的再次会面。
1988年秋天,科尔沁草原最美的季节,魏巍应邀来到了马玉祥家。魏巍听人说起马玉祥把心无私地奉献给了草原的事儿,他被深深地感动了,他称马玉祥实在可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魏巍当即泼墨写下了“天地有正气,江山不夕阳”的条幅,赠送给了马玉祥。
从那以后,马玉祥和魏巍先后9次相聚。他觉得和魏巍这位老哥哥在一起可以学到好多东西。他还要继续发扬“松骨峰精神”,把余热献给祖国和人民。
最美不过夕阳红
离休后,马玉祥担任了10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他一场场地给学生们作专题报告,讲传统、讲奉献、讲志愿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让他们明辨是非、茁壮成长。近20年来,马玉祥作报告200多场,听众达到17万人次。
马玉祥发现许多学生一放学就去游戏厅,因此染上了一些恶习。他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如果能够把他们集中起来搞一些健康向上的活动,既能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又能让他们受到教育该有多好啊。可是到哪儿去找这样的场所呢?”想来想去,马玉祥觉得还是设在自己家里比较合适。1991年1月,马玉祥家庭文化活动室正式挂牌。为了支持他,很多人专门送来讲述雷锋、刘胡兰、董存瑞等英雄人物事迹的书籍。
既不收费,又满足了大家的文化娱乐需求,马玉祥的家成了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乐园。双休日,来他家的人更多,直到人们晚上都离开了,他和老伴儿才一本一本地把书整理好,把家打扫干净。 在不遗余力发挥自己作用的同时,马玉祥也感到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为此,他经常和老战友沟通交流,说服动员,经过多方筹集,2002年5月26日,内蒙古第一家老战士协会——科尔沁区志愿军老战士协会正式成立了。马玉祥担任了科尔沁区志愿军老战士协会会长。当时,协会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73岁。协会成立以后,他们多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马玉祥说:“我们革命一辈子,就是为人民服务,口头说不行,要干具体事儿。我们这些老党员、老战士更大的责任是要发扬好我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
2008年4月6日,马玉祥因脑部出血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医院进行抢救。7日上午,通辽市很多领导以及老战友们都前往医院看望了他,孩子们也来到医院,希望马老赶快好起来。但是大家的关心终于还是没有留住英雄。4月11日9时12分,马玉祥病逝,享年78岁。文/甘峰岭 杨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