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


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我区有110万件套宝贝

《北方新报》(2017年4月12日) 02版

  新报讯(记者 马丽侠) 3600个普查机构、10.7万名普查员、12.45亿元经费、10815万件套文物……4月7日,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记者4月11日从自治区文化厅了解到,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国务院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我区有文物收藏单位430家,在这次普查范围内的有341家。上传文物数量超过110万件套,名列全国各省文物总量前列,文物数量比普查前50万件套文物数量翻了一番,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区。

  据了解,我区普查办建立起普查队员、普查专家和普查志愿者3支队伍,共投入普查人员1842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束后,我区将根据普查结果建立的普查档案和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有可移动文物名录,让每件文物“入住”数据库。

  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古生物、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工业遗产等,并发现一批重要文物。如赤峰市发现红山时期陶塑人像,阿拉善盟发现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刻石与拓片等。

  内蒙古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表示,通过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我区首次全面掌握了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保管权属和使用管理等情况,对未来可移动文物制定科学的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