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


慕精阿:骨折复位固定器发明者

《北方新报》(2017年4月15日) 03版

  慕精阿是我国著名蒙古族骨科专家、发明家,解放军第253医院原副院长兼外二科主任。他在艰苦的条件下搞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先后取得24项科研成果,为无数患者解除痛苦。他发明了我国第一代小腿骨折复位固定器以及股骨骨折复位固定器,亲自做过两万多例手术。

  

  踏上发明之路

  

  1927年出生的慕精阿是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乡人,曾用名海成斌。1946年考入中国医科大学。194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956年调入解放军第253医院。1948年,正是解放战争进行的时候,慕精阿当时是东北军区第一后方医院的外科实习军医。在辽沈战役中,大批伤员被送到医院救治。由于当时缺乏牵引固定器具,使得一些伤员致残。作为一名军医,他感到十分难过和内疚。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组织一批骨科专家认真总结战伤经验,他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在282例大腿骨折伤员治疗中,只有15例做了牵引治疗,其他多数伤员则使用石膏固定和夹板局部固定治疗,结果导致很多伤员留下不同程度的伤残。这让他十分震撼。他意识到,研制骨折复位固定器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从此,他走上了一条研究探索的漫漫长路。几年间,他搜集了二三百万字的文献资料,熟悉了各种器材的结构、原理、作用以及特点,做了20多万字的笔记。

  

  华佗金像奖获得者

  

  中蒙医治疗骨伤有3000多年的历史,西医治疗骨伤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国内外研究出多种医治骨折的复位固定器具,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慕精阿经过深入调查分析,找出了传统夹板固定技术滑动牵引疗法的问题所在,经过无数次的设计修改,终于在1960年发明了我国第一代小腿骨折复位固定器,开创了我国复合式多功能骨折复位固定器新疗法。1970年,他又研制成功了股骨骨折复位固定器(也称大腿骨折局部牵引固定架)。

  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慕精阿奉命带领医疗队、携带大量股骨骨折复位固定器乘专机紧急赶赴地震灾区展开抢救工作。他和医疗队员医治了大量伤员,还把部分骨折复位固定器分发给当地医院以及从全国各地赶来的20多个医疗队。随后,他开办了现场学习班,手把手教其他队员骨折复位固定器的使用方法。

  因为他在国内最早发明了复合式多功能骨折复位固定器及骨伤治疗新疗法、新技术,为创立我国新的骨伤科学做出了突出贡献。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被授予“重大贡献奖”,全国骨伤外固定学会还授予他“华佗金像奖”。

  

  离休后又发明手术刀具

  

  1989年,慕精阿从解放军第253医院离休。离休后,他依然在不断研究思考新的骨伤治疗方法和器具。他和助手们积极研究不用开刀、切口小、痛苦小、副作用少的闭合手术疗法和手术器具。经过艰难的技术创新后,他发明了一整套手术刀具,分为两个系列19种刀,可以做200种以上的外科闭合手术,伤口只有米粒大小。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国家针刀微型外科研究会对此评价说,微型闭合骨科手术疗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微型外科手术理论体系,扩展了微型外科临床适应症和治疗范围,是微型外科手术不断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潘瑞春 甘峰岭